顯示具有 專業分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專業分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5月30日 星期二

[光合] 掌握0-2歲黃金發展期,在生活中啟發寶寶大腦潛能@小天使產後護理之家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5/30(二)在小天使產後護理之家,和產後1個月內的新手媽媽們分享「掌握0-2歲黃金發展期,在生活中啟發寶寶大腦潛能」。

  過去講這個講題,很多家長的寶寶大多都6個月到1歲了,聽到寶寶從一出生就有很多潛能開發的親子活動可以做,連睡覺時都在學習,爸爸、媽媽都會表示錯過了有點可惜。這次的寶寶才剛出生不久,完全能好好把握大腦神經突觸快速生長的每一刻,媽媽們也非常認真聆聽和抄筆記,相信寶寶都會有很棒的發展!

  小天使產後護理之家的照護是以孩子和媽媽為中心,鼓勵白天母嬰同室,透過親餵和親子互動促進寶寶發展,晚上或媽媽疲倦時再推回嬰兒室休息,嬰兒室也有日夜節律幫助寶寶褪黑激素分泌,出月子前最後一週鼓勵媽媽練習照顧孩子,和返家之後的生活做無縫銜接。

  小天使的院長吳一明醫師具備婦產科和母乳衛教的專業,院長夫人宋玉英醫師有小兒科、特殊教育/資優教育和IBCLC國際泌乳顧問的專業,夫妻兩人藉由醫療專業和教養三個孩子的經驗,給新手爸媽和新生兒完善的照護服務和教養知能,讓我不管是從職能治療師或是媽媽的觀點都覺得很感動,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就能在這裡被溫柔呵護地長大,實在是很溫暖的祝福!

  我和士哲之所以兩個孩子都是自己坐月子,主要是希望透過全天母嬰同室給孩子安全感和促進發展的刺激,但夫妻兩人真的好累,如果當時知道小天使可能就會直接來這裡坐月子了。

  謝謝吳醫師和宋醫師的邀請,讓我們可以從產後就開始幫助孩子的發展,也期待我們可以透過專業和科技協助到更多家庭!

2023年5月20日 星期六

[光合] 幼兒園入學準備@台南市立麻豆幼兒園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5/20(六)早上在麻豆幼兒園談「幼兒園入學準備」,這是由伯利恆下營據點主辦,麻豆幼兒園、麻豆親子館、ICD Family所協辦的親職講座,集結多個社區組織同心協力從不同面向來支持親子家庭,是很有凝聚力的一次合作!

  這場講座由我和小福寶主講,是難得的雙講師!3個小時中,我們討論各年齡層的身心發展、先天氣質對應到幼兒園的團體生活和作息可能會出現的適應問題,小福寶則是分享他第一次上學的經驗,以及讀了三年幼兒園即將畢業的感想。

  小福寶在上台前很緊張,擔心自己會講不好,我和他說明演講就像聊天,沒有什麼對錯,也鼓勵他:「你那麼愛講話,演講時所有人都靜下來認真聽你說話,這不是很棒的機會嗎?」「對耶,感覺很棒!我想趕快講!」平常可以從台南到台北連續講3個小時以上不停的小福寶很容易就被說服了。

  才開場沒多久,本來很焦慮的小福寶興奮地一直在我耳邊悄聲說:「什麼時候換我?」急著想拿麥克風,果然是有表現欲的孩子啊!

  有趣的是,小福寶昨晚在家練習梳理自己的想法,提到上小班時第一次和爸媽分離還有點難過,結果今天在台上竟然很瀟灑地說:「我以前剛開始上學,因為很想念爸爸、媽媽所以很難過,但後來就覺得還好,沒什麼啦!」

  問小福寶小孩為什麼要上學?他儼然小大人貌:「我每天起床都不想上學,可是我認為小孩還是需要上學,才會學到很多東西。」

  我很驚訝——原來把小孩擺在學長的位置,言談真的會變成熟耶?下一秒小福寶就抱著我撒嬌了⋯還是個黏踢踢的小孩呀⋯

  請家長介紹孩子的現況時,感覺在場的爸爸、媽媽都很愛孩子,對孩子的喜好如數家珍,平常也都會用心陪伴孩子玩玩具和讀繪本,只是因為要工作或是照顧更小的孩子,2歲多就得送去上幼幼班了⋯爸爸、媽媽自己也很捨不得,擔心孩子會因為分離焦慮影響身心發展,才會來聽講座找方法。

  今天的爸爸、媽媽大多來自台南各地,如:麻豆、官田、安南、永康、新市、歸仁⋯但沒想到聽眾中還有一位是孩子的外婆,是住在新北市的媽媽特別請她來上課抄筆記的!令我感動現代的家長對教養的用心,全家人一起透過學習來支持孩子上學的第一哩路。

  三年前小福寶第一天上學,小孩在教室裡啜泣、媽媽在教室外哽咽的畫面還歷歷在目,一轉眼孩子就要邁向人生的下一個階段了。

  我們母子倆能夠一起整理心得,跟和當年的我一樣擔憂的爸爸、媽媽們分享,協助更多孩子更平順地適應校園生活,感覺努力和淚水都值得了,對我們兩人都是很棒的幼兒園畢業禮物哦!

2023年5月19日 星期五

[光合] 追尋身心靈自由的旅程,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在成大職能治療選修課「職能治療世界趨勢與生涯發展」分享「追尋身心靈自由的旅程」,談這幾年Lifestyle Redesign的人生實踐,以職能治療哲學邁向理想的生活方式。

  身為母乳媽媽,覺得目前擁有心靈自由,身體自由指日可待了!

2023年5月6日 星期六

[光合] 正向家庭關係培養孩子幸福力@柳營區太康國小附設幼兒園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5/6(六)早上,我們在台南市柳營區太康國小附設幼兒園,和幼兒園的爸爸、媽媽及小朋友談「正向家庭關係培養孩子幸福力」,討論親子互動對孩子的影響。

  以前講授家庭關係,分享對象大多數是父母,這次因為許多幼兒一起參與,演講內容稍微精簡一些,更多的是父母現場對孩子的觀察和分析。

  在活動一開始,我們請孩子們輪流以「我有一個OO的家。」的句型來形容自己的家庭,了解孩子對家庭的直覺反應,大部份的孩子都是以幸福、開心來描述,少數不知道如何以言語形容,害羞地請爸媽代為分享。

  不知道怎麼說沒有關係,我們提醒家長可以協助孩子從日常生活和親子共讀充實字彙後,再進入創作活動——用黏土做出家裡的每一個人,從非語言的角度來看看孩子心裡對家庭關係的想法。

  在孩子創作的過程中,我們請家長從旁觀察:孩子做了哪些家人?創作順序、畫面比例為何?哪些家人的細節刻劃較多、哪些較少?家人之間的距離?家人的表情和活動⋯等等。

  大部份孩子都有用黏土把全家人做出來,通常最先做、也最精緻的是自己和媽媽,也有少數是阿公、阿嬤,反映孩子平常常互動和在乎的家人。比較特別的是,有些年紀較小的小小孩,只有用黏土做媽媽,卻不知道怎麼做自己,可能是自我概念還不成熟,我們請家長多協助孩子觀察自己的外型、個性、喜好⋯來更認識自己。

  即使是小小孩的作品,也可能反映出孩子對家庭關係的看法,有個弟弟在畫面中只做爸爸、媽媽和自己,結果敏感的哥哥當場哭了,覺得弟弟沒有想到他⋯媽媽藉機提醒哥哥要多照顧弟弟,不要常常欺負他,弟弟才會把他放心裡⋯

  純真孩子的創作常能夠投射出孩子的內心世界,第一次用黏土創作來協助父母了解孩子心中的家庭關係,感覺很有意義也很好玩,希望可以幫助爸爸、媽媽未來在陪伴孩子時更能夠適時覺察和調整為正向的親子互動。

2023年4月24日 星期一

[光合] 麻豆親子館督導,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4/25(二)在麻豆區親子館的督導,我們和館內工作人員從兒童發展的角度討論——如何讓常態小團體活動更有系統地照顧到0-4歲孩子的發展需求,以及設計帶狀主題活動協助孩子的學習能夠持續進展。

  我們也依照兒童發展及多元智能盤點館內的童書和教玩具,期待親子館成為促進孩子發展的關鍵輔助,在後疫情時代有效預防社區孩子的發展遲緩。

  讓人感動的是,工作人員都是孩子的媽媽,對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相當感同身受,也積極連結社區資源來協助親子家庭,還願意主動提供家中的寵物和物品來辦理活動,真的是把社區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關照。

  我的大小寶貝很幸運是麻豆的孩子,有麻豆親子館支持他們長大真好!

2023年4月17日 星期一

[光合] AI發展對親子教養的影響——現代父母智慧育兒探討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4/16(日)很榮幸邀請到成大電機黃仁暐教授到麻豆來談「AI發展對親子教養的影響——現代父母智慧育兒探討」,很感謝黎明中學提供寬敞舒適的場地和麻豆親子館運用童書和玩具佈置遊戲區,我們共同完成大人和小孩加起來146人的大型講座,講座內容之後士哲會用公民記者報導的方式呈現,相當期待。

  詳細講座紀錄在協會FB相簿,我的個人相簿主要是我們家2大2小的工作紀錄側拍——這場講座是我第一次邊抱小孩邊主持,偶爾還要邊親餵邊用麥克風回應提問,幸好4個月小花生都很配合,安靜地張望、睡覺和喝ㄋㄟㄋㄟ;士哲拿著架著穩定器的手機滿場跑,講座前後還要採訪教授、校長、親子館主任、聽眾和我;小福寶很自在地混入家長群中聆聽,在教授提到AI繪圖時跑到最前排認真了解,在講台旁的玻璃白板上畫畫,借我的手機拍自己的作品、青蛙和蝌蚪,還自己到遊戲區交換玩具戰利品回來...

  沒想到一家人可以這樣一起辦理一場大型活動,想想也是蠻有成就感的,除了我們家以外,現場的家長很多也是邊親餵、瓶餵、陪玩、哄睡、換尿布⋯來參與這場講座,連教授一家人也是三代同堂全家出動,能圓滿完成是所有人同心協力和彼此包容的結果。

  能與一群用心教養的爸爸、媽媽共同學習最新趨勢,更新自己對孩子的引導和教育安排,讓我對下一代的發展充滿希望。辦理講座的過程,也讓我體會到——陪伴孩子成長的我們,也是可以同時做很多有意義的事呢!

「20230416 AI親職講座2大2小工作紀錄側拍@黎明中學」相簿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vanity=simplejellyfish&set=a.6861676727180735





2023年4月14日 星期五

[光合] 「打造孩子高效專注力的居家策略」@南台南家扶中心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4/15(六)和「南台南家扶中心」合作「打造孩子高效專注力的居家策略」親職講座,和有特殊需求孩子的家庭談談如何透過日常生活及環境調整,協助孩子建立起高度專注的心流及適合孩子讀書學習的專屬空間。

  由於專注力是許多孩子學習時必要的能力,這個講題我們在不同場合談過很多次了,但在這場我們是第一次透過Lifestyle Redesign的設計,讓家長透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來反思如何協助孩子更專心。

  我們在中場休息10分鐘時,發下許多專注力桌遊和遊戲卡,提示大家可以在空檔輪流傳閱,只見家長們有人邊聊天邊翻閱、有人滑手機配著看、也有人認真地一一研讀⋯等到上課將教材收回時,問家長一個簡單的問題:「你剛剛看到了什麼?」

  只見家長呆愣了數秒,有人沉思許久後說出方才看到的專注力題目、有人依稀記得遊戲卡出現的動物、大多數的人則是腦袋一片空白⋯這才突然察覺到這種專注力渙散的感覺很有可能就是我們的孩子平常的狀態。

  「那有什麼方式可以幫助剛剛的我們記得更多細節呢?」我提問,引導家長試著從PEO Model中的人、活動、環境去檢視,家長提出:要吃飽睡飽、運動一下會比較清醒、老師可以說考試重點、一次認真看一張、桌上除了卡片不要放別的東西,把手機收起來⋯有媽媽進而反省:「我們平常要求孩子要專心,其實我們自己也要專心啊⋯」

  最後,我們邀請家長一人一句分享回家後的行動計畫,很多人都認同要把孩子的遊戲空間和書房收拾整齊,以結構化的環境幫助孩子專注在眼前的任務,以及盡量不要打斷孩子的遊戲,延長心流的時間。

  雖然家長提到的是生活上非常簡單的改變,但藉由自己深刻的體會,很期待回家後的落實對孩子的專注力會有幫助。

2023年3月21日 星期二

[光合] 麻豆親子館督導,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早上在「臺南市麻豆區親子悠遊館(臺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社團法人臺南市心技能全齡學習推廣學會辦理)」的外部督導中,我們將親子館設定成孩子在社區中發展評估的第一站,討論如何透過親職諮詢、衛教單張、牆面說明、童書玩具分類、幼兒團體⋯等全方位的服務設計,幫助家長儘早對嬰幼兒的發展現況有初步認識,示範如何在陪玩遊戲及生活自理中自然促進孩子的發展,並在篩檢出發展遲緩的嬰幼兒時及時轉介給早療單位。

  了解到0-3歲神經突觸快速增長的發展黃金期,以及早期介入對孩子一生的重大影響,親子館團隊工作人員表示:「沒想到我們對孩子這麼重要!」在新冠肺炎肆虐的這兩年多,因為社交疏離和刺激不足,發展遲緩嬰幼兒在社區中有比過去明顯增加的現象。在早療資源供不應求的台南,期待各區的親子館能適時協助家長發現孩子的需求,並在等待醫療院所評估和治療的空窗期提供適合的活動,讓親子館成為促進孩子們健康成長的關鍵角色。

2023年3月11日 星期六

[光合] 正向情緒行為教養,培養高EQ小孩@將軍區圖書館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早上受邀參與「臺南市家庭教育中心」主辦的親職講座,在承辦方「將軍區圖書館」和0-8歲小孩的家長分享「正向情緒行為教養,培養高EQ小孩」,談如何協助孩子可以覺察、理解和正向地表達情緒。

  我們從情緒發展里程碑談起,提及孩子若受到嚴厲的教養,大腦的「前額葉皮層」和「杏仁核」會較小,若是正向地支持孩子,孩子的「海馬迴」體積則會更大。換句話說,對孩子即便不打罵,只是嚴厲地要求,孩子青春期憂鬱症和躁鬱症機率會增加,但若是有建設性地正向回應,對孩子的學習、記憶、情感發展都很有幫助。

  在請家長舉例對孩子印象深刻的情緒行為時,很多爸爸、媽媽都不約而同地提到「叫小孩洗澡時,孩子會非常抗拒」、「不讓孩子吃奶嘴,孩子會爆哭」、「孩子玩遊戲一定要贏,輸了會崩潰」⋯

  雖然表面上的行為結果都很類似,但我們以「正向行為支持方案」分析近因和遠因,根據孩子的年齡、經驗、氣質、家庭⋯等因素,處理方式都會有點不一樣,再輔以「社會性故事(Social Story)」協助孩子從大人的觀點來分析引發情緒的事件,有哪些可能的選擇和後果,孩子內在的小小哲學家自然會找到最適切的行動方案。

  2個小時的講座結束後,有許多憂心忡忡的爸爸、媽媽大排長龍想詢問孩子的個別狀況,光是簡短地一一回應就超過30分鐘,才知道現在的父母遇到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時,上網搜尋解方猶如大海撈針,而稀少的早療資源則要排很久才能排到,承擔著對孩子發展的擔憂和深怕錯過早療黃金期的焦慮,身心都很煎熬。

  每次在親職講座中,看到認真了解親子教養的爸爸、媽媽,都覺得很感動!這一輩的父母對下一代是如此用心,願意去蕪存菁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並百忙中抽空多方學習,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教養模式,從不知不覺、後知後覺到有意識地正向教養,越來越進步的家庭教育,讓人對孩子們的未來充滿希望!

2023年2月18日 星期六

[光合] 如何以感覺統合提供大腦所需養分?@臺南市麻豆區公所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2/18(六)早上受邀至「臺南市家庭教育中心」和「臺南市麻豆區公所」為0-2歲嬰幼兒家長所主辦的親職講座,分享「如何以感覺統合提供大腦所需養分?」談0-2歲的大腦發展關鍵期對孩子的重要性,以及家長可以和孩子進行的感覺統合活動。

  除了家庭教育中心贈送的新手爸媽驚喜包,區公所還加碼贈送觸覺球和呼拉圈,區公所特別提醒我要在講座中說明如何運用贈品來提供適合孩子的感統活動,鼓勵家長學以致用,真的很用心。

  補班補課的這天,我和區公所伙伴原本很擔心會影響出席人數,沒想到一宣傳就秒殺,而且幾乎都是夫妻一起出席,許多爸爸在課後表示是特別請假來了解孩子的教養議題,和以往多只有媽媽、阿嬤參加親職講座的畫面比起來,夫妻共親職的比例越來越高,真是好現象!

  我們在講座中,分別討論觸覺、本體覺、前庭覺以及視聽嗅味等感官敏感或鈍感的表現和協助孩子調節的感統活動,媽媽們很主動分享自己養育孩子的經驗,像是:觸覺敏感的孩子常常認為其他孩子打他、主動尋求刺激而跳上跳下、盪鞦韆時腳不敢離地而懷疑有重力不安全感⋯等等,也會彼此給建議和回饋。雖然很多家長是新手爸媽,但為了孩子很努力做功課,對感覺統合都有初步概念,一點就通。

  Q&A時,有很多很有趣的問題:「媽媽自己很挑食,孩子也跟著挑食怎麼辦?」「媽媽有潔癖,該讓小孩玩得髒兮兮嗎?」「手足差幾歲才是最好的?」「嬰兒睡覺時為什麼一直動?」「一歲多分離焦慮該如何處理?」「孩子早產也適用0-2歲大腦發展關鍵期嗎?」⋯爸爸、媽媽們和孩子一樣有可愛的十萬個為什麼,展現對親子教養的好奇與投入。

  第一次在講座中帶著2個月多的小花生同行,母子倆都感覺特別新奇,但也隱隱有點緊張孩子可能臨時會有需求,還好寶寶全程安安靜靜地張望或是睡覺,講座結束也剛好來得及在車上親餵,小花生跟媽媽工作的初體驗很幸運地一切順利。

  教養永遠都有學不完的議題,很高興每次和各單位合作的親職講座都能和用心陪伴孩子的家長交流,聆聽大家的經驗和提問,也帶給我許多學習和反思。作為一個職能治療師,能夠在社區中貢獻所學,對親子家庭有幫助,也是很有價值感和幸福感的事呢。

2022年12月6日 星期二

[光合] 產後參與社區大學參與春季班課程審查會議,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11/25(五)產後隔天在醫院書面審查 臺南市北門社區大學 的春季班課程,12/5(一)坐月子第11天晚上跟寶寶請假2小時,到曾文社區大學參與春季班課程審查會議。

  社區大學用心規劃給民眾的終身學習課程,無論是探討大北門區的里海文化或大曾文區的曾文溪流域與友善農業,都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力量,很期待有機會帶大小寶來了解和疼惜我們週遭的生活環境。

  很榮幸可以持續參與有意義的社區事務,關心這塊土地上發生的大小事,為下一代耕耘越來越美好的未來。



  昨晚開會也是第一次在公開場合使用老公士哲發明的穿戴式吸乳器。記得以前在大寶哺乳期時演講、授課或會議都要趕忙在中場休息時間搶哺乳室集乳;這次小寶出生後,可以全程在參與會議時低調地穿戴吸乳器集乳,老公開車載著淚眼汪汪的寶寶來接我時,剛好收集到一定的母乳量可以及時餵肚子餓的寶寶。

  這幾年總是心疼和碎念老公耗費大量心力和金錢在研發吸乳器,等到最近自己產後開始哺乳,才發現他的發明對媽媽的生活品質影響巨大,謝謝神隊友的體貼!

2021年8月23日 星期一

[漂流] 疫情期間出生的小孩智商較低?來詳細看看MedRxiv上的研究原文吧!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ptt 批踢踢實業坊-BabyMother 媽寶版


  大家好,我是一位職能治療師,也是4歲男寶的媽媽。很謝謝版友對口罩與幼兒語言情緒相關研究整理文的鼓勵,在分享(詳見 https://reurl.cc/mLVzEG)之後,收到許多版友站內信和私訊詢問對近期這篇新聞的看法。



美研究:疫情期間出生的小孩智商較低 https://tw.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20210814/KIWBH3JSFNBOBHJPQB5CL2ZHHE/

  據布朗大學研究報告,在疫情爆發前的10年之間,3個月至3歲大的幼兒平均智商約是100,但在疫情期間出生的孩子,平均智商降至78。出生於疫情期間的小孩,若家中家庭經濟條件較差,在智商測驗表現也更差。



  相信這個聳動的新聞標題一定嚇到很多爸爸、媽媽,我看到的時候也忍不住立刻點進去細讀,這幾天陸續有許多親子社群高度轉載,想必是大家都非常關注孩子的認知發展。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篇令人矚目的研究原文: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Early Child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itial Findings in a Longitudinal Observational Study of Child Health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8.10.21261846v1.full-text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這篇研究內容是在MedRxiv上發表的預印本(Preprint),不是發表在正式期刊上的研究。意思是這個研究是團隊先放上來給各界提供意見,尚未經過同領域的專家審核,因此嚴格來說還不能在臨床上應用,也不應將其視為已確立的訊息在新聞上報導。所以在有更多臨床實證和專家審核前,可以暫且作為參考,還不是定論。

  既然還不是正式發表的研究,為什麼大家會這麼重視它的結果呢?這個是第一個分析COVID-19疫情下嬰幼兒的認知發展研究,由美國頂尖的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團隊所進行,團隊成員資深又有公信力,所蒐集的樣本是2011年至2021年間的672名3個月至3歲的健康嬰幼兒,得到的數據算是大規模長期的發展評估結果。

  看起來很嚴謹的研究設計,還是有一些正在討論的議題,相關領域專家多是針對統計和評估的準確度提出爭議,像是:

- 疫情前後評估的嬰幼兒數量僅有39位,可能會造成統計上的問題。
- 施測者戴口罩可能會影響嬰幼兒對指令的理解和配合度。
- 研究團隊的神經心理學家表示疫情期間的嬰幼兒和往年比起來,在評估時注意力更難集中。猜測是疫情時嬰幼兒大多時間都待在家,難得出門回診,看到陌生環境和陌生人是很新鮮的體驗。

  最後一個因素,很多爸爸、媽媽應該和我一樣很有感,孩子許久沒出門,第一次來到陌生環境看見戴口罩的陌生人,這個陌生人還要求孩子短時間配合很多活動,孩子可能會因此表現出焦慮或是興奮等情緒,進而影響到評估結果,這也是孩子在醫療院所進行發展評估有些時候會低估的原因。而在疫情前後出生的嬰幼兒幾乎沒出門,施測者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建立關係,得到的評估結果不一定完全準確。

  另外,這個研究因為所評估孩子的年齡在3個月到3歲,研究團隊使用的是可在0-68個月孩子身上施測的穆林早期學習量表(Mullen Scales of Early Learning,簡稱MSEL),不是大家所熟悉常用於智商評估的魏氏智力測驗(可施測2歲6個月至90歲的受試者),因此在新聞中提到的智商,事實上是MSEL的認知測驗分數,不等同於魏氏智力測驗所測得的IQ

  簡而言之,缺乏環境刺激和負面情緒對孩子的認知發展是確定有害的,疫情時的生活方式很有可能會影響嬰幼兒的認知功能表現,但實際上智商會下降這麼多嗎?在這篇研究正式發表和有更多臨床研究證實前,目前還不確定,也歡迎各專業領域的朋友對於這篇研究提供任何想法。

  近兩年世界各國有非常多關於疫情期間親子情緒及孩子學習狀況的相關研究,有空再來整理給大家,希望能作為疫情期間教養的參考。無論如何,即便疫情期間父母與孩子長時間在家中,保持正向的情緒、盡量與孩子對話及互動與豐富多元的活動安排,對孩子的發展都是有好處的。在看到疫情對孩子發展有負面影響的新聞時,只要我們盡可能在生活中促進孩子的各領域學習,都不需要太擔心極端的狀況。


參考文獻

Deoni, S. C., Beauchemin, J., Volpe, A., Dâ Sa, V., & RESONANCE Consortium (2021).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Early Child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itial Findings in a Longitudinal Observational Study of Child Health. medRxiv : the preprint server for health sciences, 2021.08.10.21261846.

2021年8月22日 星期日

[漂流] 後疫情時代,群眾長期戴口罩對孩子的語言、情緒、社交學習會有影響嗎?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ptt 批踢踢實業坊-BabyMother 媽寶版


  我是一位職能治療師,也是4歲男孩的媽媽,由於從事早療工作,了解臉部表情對孩子的語言、情緒和社交能力發展影響很大,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上學時,師生都是戴著口罩的,讓我也很好奇口罩對孩子的影響,特別是語言和情緒等能力。

  稍微整理了2020至2021年疫情後的相關研究,雖然因為時間較近,大多是樣本數不多的前導性研究,還有待更多的專家學者投入相關議題,但目前的資料對我們的育兒方式還是有參考價值。

  近期的研究結果大致上都是老師和家長可以在互動時強調口語清晰度、表情、動作...等幫助孩子理解的資訊,不需要太擔心孩子的語言和人際社會能力,也不需要戴透明面罩。畢竟孩子在家看到的家人通常都沒戴口罩,短時間在公共場合看到戴口罩的群眾不會影響太多,況且其他國家因為宗教、文化或環境長年有蒙面或戴口罩的習慣,孩子也都正常發展,可以做為參考。

  看完近期的研究結果覺得鬆了一口氣,如果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細節,可以看以下整理的相關內容喔!

  疫情時期,孩子在學校和公共場合大部份時間都需要配戴口罩,出門也都是看到戴口罩的人,很多爸爸、媽媽開始會擔心孩子在生活中看不到臉的下半部,會不會對語言、情緒、社交的學習有影響呢?近年科學家也都在積極進行相關研究,以下簡單整理近期的研究結果提供大家參考:


3-5歲幼兒較難辨識出戴口罩者的情緒

  遮住臉的下半部分已確知會降低人類交流、解讀和模仿表情的能力(Spitzer, 2020)。根據近期(2021年)義大利IIT團隊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期刊發表的研究結果上,比對3-5歲幼兒、6-8歲兒童和18-30歲成人辨識戴口罩者表情的能力,發現3-5歲的幼兒在看到戴口罩者時明顯有辨識情緒的困難,而6-8歲兒童和18-30歲成人的情緒辨識能力是沒有差異的(Gori et al., 2021)。


7-13歲兒童可準確辨識戴墨鏡者和戴口罩者的情緒

  幼兒的情緒辨識會受限於口罩,學齡兒童則影響不大,美國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的研究團隊在2020年發表一項研究,觀察81位7至13歲的兒童在看到沒被遮蓋、戴墨鏡和戴口罩臉孔的情緒辨識狀況,發現雖然遮蓋臉部會增加一些難度,兒童還是能夠結合其他線索正確辨識情緒,推論口罩不太會顯著損害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交互動(Ruba & Pollak, 2020)。


戴透明面罩會干擾2歲幼兒的語音辨識

  聽障人士和一般人都可以從透明面罩得到更多語音線索以促進溝通(Thibodeau et al., 2021; Atcherson et al., 2017),那麼你可能會好奇戴透明面罩,讓幼兒看到完整的臉部會有幫助嗎?

  根據2021年新加坡國立大學發表的前導性研究,2歲幼兒在看到臉部沒被遮蓋和戴口罩的人說話時可以辨識其說出的熟悉單字,但看著戴透明面罩的人說話時反而辨識不出熟悉的單字!團隊推測可能是透明面罩的材質導致光線的反射和折射,干擾幼兒辨識說話者的嘴型(Singh et al., 2021)。


疫情前有蒙面習慣的國家兒童可順利發展

  雖然近兩年疫情期間,群眾在公共場合長時間戴口罩和過去相較是不尋常的現象,但其實在世界各地的公共場合遮蓋臉部是很常見的。無論是空汙時戴口罩,或是伊斯蘭婦女穿著面紗,在這些社會中長大的兒童大多都能順利發展(Yeung et al., 2021)。


老師和家長可以強調語言和非語言訊息來幫助孩子學習

  截至目前為止的研究結果顯示,3-5歲幼兒對於辨識戴口罩者的情緒較困難,而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大多都長時間在幼兒園學習,如果因為防疫需求導致師生都需要戴口罩,建議老師可以注重清晰的咬字(Yi et al., 2021),並做出明顯的語氣、表情、肢體動作⋯等變化,幫助幼兒解讀語言、情緒和社交訊息,透明口罩因為有光學失真的問題,不需要特別戴。在家時,爸爸、媽媽也可以把握脫下口罩的時間,引導孩子仔細觀察家人的臉部表情。

  因此長期來看,爸媽不需要太擔心戴口罩對孩子語言、情緒、社交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嬰幼兒的大腦比成年人的更具可塑性,在後疫情時代孩子或許能夠比成年人更快地學會解讀戴口罩者所展現的臉部訊息。


參考文獻

Atcherson, S. R., Mendel, L. L., Baltimore, W. J., Patro, C., Lee, S., Pousson, M., & Spann, M. J. (2017). The Effect of Conventional and Transparent Surgical Masks on Speech Understanding in Individuals with and without Hearing Los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udiology, 28(1), 58–67.

Gori, M., Schiatti, L., & Amadeo, M. B. (2021). Masking Emotions: Face Masks Impair How We Read Emotion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669432.

Ruba, A. L., & Pollak, S. D. (2020). Children's emotion inferences from masked faces: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interactions during COVID-19. PloS one, 15(12), e0243708.

Singh, L., Tan, A., & Quinn, P. C. (2021). Infants recognize words spoken through opaque masks but not through clear masks. Developmental science, 10.1111/desc.13117.

Thibodeau, L. M., Thibodeau-Nielsen, R. B., Tran, C., & Jacob, R. (2021). Communicating During COVID-19: The Effect of Transparent Masks for Speech Recognition in Noise. Ear and hearing, 42(4), 772–781.

Yeung, H., Curtin, S., & Werker, J. (2021). Face-mask use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Reasons to worry? Retrieved 26 February 2021, from https://www.theglobeandmail.com/canada/article-face-mask-use-and-language-development-reasons-to-worry/

Yi, H., Pingsterhaus, A., & Song, W. (2021). Effects of Wearing Face Masks While Using Different Speaking Styles in Noise on Speech Intelligibility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682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