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5/18(二)晚上7-9點和台大種子教育社 NTU Seed Education同學分享「兒童情緒引導與正向行為支持方案」,談談偏鄉學童的情緒引導SOP、正向行為支持方案和社會性故事(Social Story)。
和社團幹部一同規劃時,非常期待以工作坊的方式,讓同學可以現場小組討論和實作,課程前幾天正好疫情升溫,臨時改為Google Meet 視訊演講,讓我和主辦單位都有一點擔心,實際分享時倒是很新鮮,有點廣播節目主持人接Call-in的趣味感,而且同學即便是線上互動,還是很認真參與和提問,語音和文字訊息同步,增加了更多互相了解的機會,是很特別的體驗。
一開始,我們請同學以顏色分享自己最近的心情,很多同學都是藍色、紫色甚至黑色等寒色系,表示對疫情的擔憂,但也有人覺得可以自主安排時間而感到輕鬆,選擇明亮的暖色系。
我們讓同學回顧發展里程碑及自己的成長歷程是如何累積情緒表達能力,反思偏鄉的學童要如何建構健康的情緒抒發方式,很多同學反映他們對服務學童印象深刻的情緒行為有:罵髒話、說要殺人、自殺...等,相當激烈的表達很有可能是來自於原生家庭的習慣,孩子在耳濡目染下,也不知道要如何訴說自己的感受。
我們列舉了許多情緒臉譜、圖卡和繪本,來談談如何梳理孩子們的情緒、同理、命名情緒、為負向行為設限和引導正向替代行為,也以「正向行為支持方案」去分析孩子們行為背後的原因,設計個別化的「社會性故事」來協助孩子知道別人的想法,以及自己可以怎麼做。
同學們在課程後回饋:過去在偏鄉服務時,很常是直覺地喝止孩子的不當行為,但很少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因素,也因此沒有留意到需要讓孩子感受到被同理,希望能夠多多練習。
也有同學憂心忡忡地表示:每次去偏鄉服務時間都較短,如何避免造成「服務污染」,對孩子產生真正的助益,而不是干擾?這部分我們討論到,就是因為時間短,課程才需要針對偏鄉學童的需求做客製化的設計,另外,或許也可以透過視訊的方式延長服務時間與頻率,延續正向的影響。
因為視訊講座的關係,同學們很多時候是在「傾聽」,有點難即時透過表情和肢體動作來了解大家的知能狀態,但是在每個小節的議題討論中,每位同學都能給出很有深度的省思,以及對教育的重視與熱忱,讓我深刻感受到大家對偏鄉教育高度的關注與專注。
這堂課程包括了台大醫學系、物治系、電機系、生機系、生傳系、農藝系、會計系、政治系...等跨領域的同學,多元的專業激盪了多元的觀點,共同攜手為了下一代的未來而耕耘,令人非常感動!台大學子很幸運能享有豐富尖端的教育資源,願我們的付出能為台灣偏鄉撒下教育的種子,陪伴孩子們一同成長茁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