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小福寶還小的時候,常常跟不同家庭一起親子共學,爸爸、媽媽們無論有沒有教育背景,都會試著在共學活動中分享彼此的專業,像是:說故事、英文、數學、科學、音樂、體能、理財、銷售⋯等等。在孩子還沒有課業壓力時,那段大人知識共享、小孩自由玩樂的時光相當快樂,我從許多爸爸、媽媽身上學到了不同領域的知識,每次親子共學都像充電一樣。
黃馨慧工程師媽咪在共學時帶的科學遊戲一直都很受孩子們的歡迎,看運用聲波震動製成空氣砲、冰塊加鹽就能讓養樂多結凍、小蘇打粉加檸檬酸變成炸彈⋯小小孩們即便不懂原理,看到科學實驗就像欣賞精彩的魔術一樣目眩神迷!
早上馨慧和臺南市北門社區大學 合作光電的親子活動,孩子們手牽手體驗萊特瓶的電流、感受氣球摩擦的靜電、組裝太陽能車,實際了解電在我們生活中的角色,4歲小福寶對電的描述是「麻麻的,身體會有點發抖」,真的是好實際的感觸啊。
雖然因為我的講座和活動時間衝突,沒能參加期待已久的活動,但聽老公的轉述中,孩子們都搶著舉手回答問題,看照片中孩子專注發亮的眼神,讓我感到「家長無私分享知能給大家的孩子、孩子們對學習自然充滿熱忱」是好美好美的畫面,也是成立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國際職涯發展協會 的初衷與動力。
非常感謝馨慧讓孩子們體會到玩科學的樂趣,不同專長和興趣的家長易子而教,可以讓孩子擁有更大的世界!很希望透過爸爸、媽媽們的共同努力,我們一起呵護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
學習,原本就該是一件好玩的事,不是嗎?
—
【11/6(六)親子活動】從自製太陽能車看再生能源的應用
時間:11/6(六)早上9:00-12:00
地點:麻豆公11公園(麻豆國中後方公園)
講師:黃馨慧 光電工程師
主題:從自製太陽能車看再生能源的應用
內容:
孩子是否曾經好奇電燈為什麼會亮?電風扇為什麼要插插頭才能用呢?在經過路邊的太陽能屋頂時,孩子知道太陽光可以轉換成我們日常所需要的「電」嗎?
經常引導孩子從生活中觀察科學現象的黃馨慧光電工程師,也是4歲和6歲男孩的媽媽,將帶領親子以簡單輕鬆的方式認識「電」與「再生能源」,並DIY太陽能車讓孩子對太陽能有實際體會,歡迎您與我們一起從遊戲中學科學!
大綱:
- 什麼是電?
- 台灣發電模式
- 非再生能源vs再生能源
- 認識在我們身邊的太陽能屋頂
- 太陽能車DIY與裝飾
- 親子光電賽車趣
講師學經歷:
黃馨慧 材料工程師
《現任》
親子生活科學課程 自由講師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研究所 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 學士
《經歷》
茂迪股份有限公司 光電工程師
主辦單位:臺南市北門社區大學
協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國際職涯發展協會
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2021年11月5日 星期五
[光合] 美國留學暨職涯發展工作坊,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今天早上在黎明中學和高一、高二學生分享「美國留學暨職涯發展工作坊」,談談高中生的職涯探索及台美升學規劃。
原本這個時段是相當於美國大學進階先修(Advanced Placement,簡稱AP)的「STEM微積分先修」課程,內容是以英文授課的大學微積分,因此修課的高一、高二同學大多是對數理感興趣,也有想過出國留學的可能。由於這門課確實有難度,特別藉今天的機會來讓課業繁重的學生反思:「為什麼要念書?念書的目的是什麼?」
首先,我們請同學在白板上寫下修這門課的原因,高二同學的理由很務實:「數學就是我的第二生命」、「以後會用到」、「對微積分感興趣」、「想要學英文」⋯高一同學則是有點懵懂:「因為好奇」、「聽聽看」、「拿證書」、「原本以為很簡單,沒想到⋯」⋯也有少數誠實地揭露:「爸媽逼我念」、「忘了退選」⋯。
再來,我藉由分享在台灣升學、工作及美國留學的經驗,傳達能夠學習和從事熱愛的專業是非常幸福的,所學能對社會有所貢獻也是很棒的正向影響!鼓勵同學不只參考校系排名和未來收入,而是跟隨心中的「熱忱(Passion)」來做選擇。
到底我們需要學習什麼,才符合國際潮流和社會需求呢?根據LinkedIn 調查2020全球企業最需要的軟實力和硬實力,TOP 5的軟實力包括:創造力、說服力、合作力、適應力、情商力,最被重視的硬實力則是「區塊鏈」。我們請同學回顧目前為止的學習,有哪些可以培養世界所需要的軟實力和硬實力——有些同學表示在競賽、科展和報告中,相較一般學科更能學到這些技能,有些同學認為上高中之後似乎很難學習到,不知道自己所學為何。
接著我們透過生涯卡及MBTI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價值觀和特質,並探討適合個人的職涯方向,想想未來可能是在台灣或是美國念大學、研究所,以及有興趣的科系。
很有趣的是,很多同學都提到「自由」是他們最重視的價值,相當期待上大學後的獨立生活。這或許和青春期與家庭的碰撞、私立中學治學的嚴謹有關。
大部份的同學都表示確定會在台灣念大學,但如果經濟允許,能到美國念大學也很好。有同學討論到,若要到海外升學,可能研究所再去比較划算,畢竟大學和研究所在台南的花費是一棟透天厝和一間套房的差別,真的是很實際的考量呢!
大致確定升學的規劃後,我們透過「ColleGo!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及「U.S. News Rankings」,讓同學透過能力、特質、生涯、排名、地區和學費⋯來實際認識台灣和美國的大學及科系,訂定未來努力的目標。
在認識台美各大學的同時,我們請同學回想一開始的課前省思:「為什麼我今天會上『STEM微積分先修』?」其實這就像選擇大學校系的縮影,我們到底是因為自己喜歡、父母期待、對未來有幫助、不明所以⋯而做出選擇?有些人學習得輕鬆愉快、有些人很痛苦、有些人乾脆放棄⋯提醒同學這只是一學期的選擇,選填志願可是大學四年甚至影響一生的決定,需要審慎思考。
最後我們以YouTuber拍的「台大學生一天的生活」和「哈佛學生一天的生活」Vlog,讓同學觀察高中和大學生活的異同,以及台灣和美國大學生活的異同。
同學在小組討論後紛紛發表:大學可以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課程和老師,高中很少自己做決定;大學自己安排生活,高中被安排生活;大學是個別或小團體行動,高中是集體行動⋯多是表達對大學的自由生活很嚮往,但也有同學深思熟慮地表示,高中和大學是不同階段,高中需要學習許多基礎知識,因此填鴨或許是難以避免的,大學可以根據這些基礎知識再更專精地一門深入,她認為先打底再開放選擇是很合理的教育規劃。
在美國大學和台灣大學的比較,同學認為美國大學生似乎比台灣大學生成熟、獨立,很喜歡自己選擇的科系,也認真投入學習,但可能有個體差異,還需要更多了解和實際體會才能確定。更有同學以「Input」和「Output」來形容,她覺得台灣大學生主要是在吸收知識,美國大學生則是注重表達自己的看法。
當中也有很可愛的答案,像是:「大學生活似乎都在騎腳踏車趕課、和朋友吃飯」、「哈佛大學的早餐感覺很好吃,建築看起來很漂亮!」想到近期在成大授課時,接觸到對獨立的大學生活仍感新鮮與徬徨的大一,真想讓這兩個不同階段的學生來場對話,看看他們的想像和現實有哪些差異。
黎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正反面的思辨是很有意思的,也讓我們很驚嘆高中生就能有深入的社會觀察。這堂課,對這學期在微積分課程中奮戰的學生,或許是個喘息,也是個停下來思考人生目標的機會。看著青春無敵、有無限可能的高中生,好像回到當年青澀的時光,成年的我們是不是偶爾也需要想一想再出發呢?
—
【國際教育】美國留學暨職涯發展工作坊
時間:2021/11/6(六)
1) 高一 8:00-9:50
2) 高二 10:00-11:50
地點:黎明中學圖書館
主題:美國留學暨職涯發展工作坊
內容:協助學生了解個人在國際趨勢下的定位,以討論與實作為主來設計自己的個別化國內外升學與職涯發展計畫。
對象:國際教育中心-STEM微積分先修班學生
大綱:
- 國際教育與產業趨勢
- 美國與台灣大學生活的差異
- 符合興趣、能力、價值觀的個人職涯規劃
- 與理想志願相關的特殊表現與志願服務
主辦單位:台南市私立黎明中學
協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國際職涯發展協會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今天早上在黎明中學和高一、高二學生分享「美國留學暨職涯發展工作坊」,談談高中生的職涯探索及台美升學規劃。
原本這個時段是相當於美國大學進階先修(Advanced Placement,簡稱AP)的「STEM微積分先修」課程,內容是以英文授課的大學微積分,因此修課的高一、高二同學大多是對數理感興趣,也有想過出國留學的可能。由於這門課確實有難度,特別藉今天的機會來讓課業繁重的學生反思:「為什麼要念書?念書的目的是什麼?」
首先,我們請同學在白板上寫下修這門課的原因,高二同學的理由很務實:「數學就是我的第二生命」、「以後會用到」、「對微積分感興趣」、「想要學英文」⋯高一同學則是有點懵懂:「因為好奇」、「聽聽看」、「拿證書」、「原本以為很簡單,沒想到⋯」⋯也有少數誠實地揭露:「爸媽逼我念」、「忘了退選」⋯。
再來,我藉由分享在台灣升學、工作及美國留學的經驗,傳達能夠學習和從事熱愛的專業是非常幸福的,所學能對社會有所貢獻也是很棒的正向影響!鼓勵同學不只參考校系排名和未來收入,而是跟隨心中的「熱忱(Passion)」來做選擇。
到底我們需要學習什麼,才符合國際潮流和社會需求呢?根據LinkedIn 調查2020全球企業最需要的軟實力和硬實力,TOP 5的軟實力包括:創造力、說服力、合作力、適應力、情商力,最被重視的硬實力則是「區塊鏈」。我們請同學回顧目前為止的學習,有哪些可以培養世界所需要的軟實力和硬實力——有些同學表示在競賽、科展和報告中,相較一般學科更能學到這些技能,有些同學認為上高中之後似乎很難學習到,不知道自己所學為何。
接著我們透過生涯卡及MBTI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價值觀和特質,並探討適合個人的職涯方向,想想未來可能是在台灣或是美國念大學、研究所,以及有興趣的科系。
很有趣的是,很多同學都提到「自由」是他們最重視的價值,相當期待上大學後的獨立生活。這或許和青春期與家庭的碰撞、私立中學治學的嚴謹有關。
大部份的同學都表示確定會在台灣念大學,但如果經濟允許,能到美國念大學也很好。有同學討論到,若要到海外升學,可能研究所再去比較划算,畢竟大學和研究所在台南的花費是一棟透天厝和一間套房的差別,真的是很實際的考量呢!
大致確定升學的規劃後,我們透過「ColleGo! 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及「U.S. News Rankings」,讓同學透過能力、特質、生涯、排名、地區和學費⋯來實際認識台灣和美國的大學及科系,訂定未來努力的目標。
在認識台美各大學的同時,我們請同學回想一開始的課前省思:「為什麼我今天會上『STEM微積分先修』?」其實這就像選擇大學校系的縮影,我們到底是因為自己喜歡、父母期待、對未來有幫助、不明所以⋯而做出選擇?有些人學習得輕鬆愉快、有些人很痛苦、有些人乾脆放棄⋯提醒同學這只是一學期的選擇,選填志願可是大學四年甚至影響一生的決定,需要審慎思考。
最後我們以YouTuber拍的「台大學生一天的生活」和「哈佛學生一天的生活」Vlog,讓同學觀察高中和大學生活的異同,以及台灣和美國大學生活的異同。
同學在小組討論後紛紛發表:大學可以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課程和老師,高中很少自己做決定;大學自己安排生活,高中被安排生活;大學是個別或小團體行動,高中是集體行動⋯多是表達對大學的自由生活很嚮往,但也有同學深思熟慮地表示,高中和大學是不同階段,高中需要學習許多基礎知識,因此填鴨或許是難以避免的,大學可以根據這些基礎知識再更專精地一門深入,她認為先打底再開放選擇是很合理的教育規劃。
在美國大學和台灣大學的比較,同學認為美國大學生似乎比台灣大學生成熟、獨立,很喜歡自己選擇的科系,也認真投入學習,但可能有個體差異,還需要更多了解和實際體會才能確定。更有同學以「Input」和「Output」來形容,她覺得台灣大學生主要是在吸收知識,美國大學生則是注重表達自己的看法。
當中也有很可愛的答案,像是:「大學生活似乎都在騎腳踏車趕課、和朋友吃飯」、「哈佛大學的早餐感覺很好吃,建築看起來很漂亮!」想到近期在成大授課時,接觸到對獨立的大學生活仍感新鮮與徬徨的大一,真想讓這兩個不同階段的學生來場對話,看看他們的想像和現實有哪些差異。
黎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正反面的思辨是很有意思的,也讓我們很驚嘆高中生就能有深入的社會觀察。這堂課,對這學期在微積分課程中奮戰的學生,或許是個喘息,也是個停下來思考人生目標的機會。看著青春無敵、有無限可能的高中生,好像回到當年青澀的時光,成年的我們是不是偶爾也需要想一想再出發呢?
—
【國際教育】美國留學暨職涯發展工作坊
時間:2021/11/6(六)
1) 高一 8:00-9:50
2) 高二 10:00-11:50
地點:黎明中學圖書館
主題:美國留學暨職涯發展工作坊
內容:協助學生了解個人在國際趨勢下的定位,以討論與實作為主來設計自己的個別化國內外升學與職涯發展計畫。
對象:國際教育中心-STEM微積分先修班學生
大綱:
- 國際教育與產業趨勢
- 美國與台灣大學生活的差異
- 符合興趣、能力、價值觀的個人職涯規劃
- 與理想志願相關的特殊表現與志願服務
主辦單位:台南市私立黎明中學
協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國際職涯發展協會
2021年10月30日 星期六
[光合] 學甲濕地淨灘,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繼上回在麻豆堤防淨堤後,「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國際職涯發展協會」和「臺南市北門社區大學」再度合作環境教育活動,這次是來學甲濕地淨灘。
住麻豆這麼久,都不知道離我們這麼近的地方有生態豐富的學甲濕地!孩子們在濕地觀察招潮蟹和彈塗魚看得好入迷,地上堆疊的漂流木就是木質玩具,是親近自然生態的好地方。
可惜的是,乍看之下美麗的秘境,滿地都是煙蒂、酒瓶、寶特瓶、保麗龍⋯等不屬於濕地的物品,我們和孩子在撿拾垃圾時,還正好看到部份釣客直接把香菸和飲料罐往草叢裡丟⋯
小福寶很不解地問:「媽媽,他們丟垃圾不是會被魚吃下去嗎?為什麼他們要釣肚子都是垃圾的魚回家呢?」在淨灘時也自然流露出對小生物的憐惜,孩子都有環保永續的概念了,很希望大人們能夠有所覺察呀!
小福寶邊撿邊有感而發:「媽媽,我們以後出門都要記得帶夾子夾垃圾,這樣我們的環境才會很乾淨。」讓我也有所反省,平常在外面都是要孩子不要碰髒亂的垃圾,很少想到我們也可以盡棉薄之力去改善。
淨灘是很好的專注力練習,孩子們要從隱密的草叢和漂流木中撿拾瓶瓶罐罐,或是在滿是塵土的濕地上找到小小的煙蒂,真的不是很容易,我都會忍不住在孩子耳邊提醒。
不料小福寶在淨灘過程中突然跟我說:「媽媽,請妳安靜一下,不要碎碎念,妳已經講很多話了,這樣我沒辦法專心撿,如果妳願意保持安靜,我就可以撿很快哦!」這一番話讓我覺得哭笑不得,儘可能保持自覺不要再指導了,過一會小福寶很高興地回應:「媽媽,妳做得很好,剛剛妳很安靜,我就可以很專心撿很多垃圾,謝謝媽媽。」孩子像大人般的循循善誘實在讓人感到驚訝又好笑。
最後幾乎每個家庭都撿了好幾大袋垃圾,看起來真的很驚人!欣賞著大家齊力變美的學甲濕地,也很有成就感。很謝謝所有參與的家庭和我們一起渡過很有意義的週日上午,願孩子們對環境保護的善心與善行會在未來繼續像漣漪一般擴散⋯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繼上回在麻豆堤防淨堤後,「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國際職涯發展協會」和「臺南市北門社區大學」再度合作環境教育活動,這次是來學甲濕地淨灘。
住麻豆這麼久,都不知道離我們這麼近的地方有生態豐富的學甲濕地!孩子們在濕地觀察招潮蟹和彈塗魚看得好入迷,地上堆疊的漂流木就是木質玩具,是親近自然生態的好地方。
可惜的是,乍看之下美麗的秘境,滿地都是煙蒂、酒瓶、寶特瓶、保麗龍⋯等不屬於濕地的物品,我們和孩子在撿拾垃圾時,還正好看到部份釣客直接把香菸和飲料罐往草叢裡丟⋯
小福寶很不解地問:「媽媽,他們丟垃圾不是會被魚吃下去嗎?為什麼他們要釣肚子都是垃圾的魚回家呢?」在淨灘時也自然流露出對小生物的憐惜,孩子都有環保永續的概念了,很希望大人們能夠有所覺察呀!
小福寶邊撿邊有感而發:「媽媽,我們以後出門都要記得帶夾子夾垃圾,這樣我們的環境才會很乾淨。」讓我也有所反省,平常在外面都是要孩子不要碰髒亂的垃圾,很少想到我們也可以盡棉薄之力去改善。
淨灘是很好的專注力練習,孩子們要從隱密的草叢和漂流木中撿拾瓶瓶罐罐,或是在滿是塵土的濕地上找到小小的煙蒂,真的不是很容易,我都會忍不住在孩子耳邊提醒。
不料小福寶在淨灘過程中突然跟我說:「媽媽,請妳安靜一下,不要碎碎念,妳已經講很多話了,這樣我沒辦法專心撿,如果妳願意保持安靜,我就可以撿很快哦!」這一番話讓我覺得哭笑不得,儘可能保持自覺不要再指導了,過一會小福寶很高興地回應:「媽媽,妳做得很好,剛剛妳很安靜,我就可以很專心撿很多垃圾,謝謝媽媽。」孩子像大人般的循循善誘實在讓人感到驚訝又好笑。
最後幾乎每個家庭都撿了好幾大袋垃圾,看起來真的很驚人!欣賞著大家齊力變美的學甲濕地,也很有成就感。很謝謝所有參與的家庭和我們一起渡過很有意義的週日上午,願孩子們對環境保護的善心與善行會在未來繼續像漣漪一般擴散⋯
[光合] 虎頭埤露營及新化地瓜萬聖節,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最近不管平假日都太多工作了⋯想要好好陪伴小福寶,臨時起意提前接小福寶下課,安排他疫情期間非常想念的露營。
每次露營對我們親子都是強迫關機再重新開機的reset狀態,平時我總是一直接電話、用電腦,小福寶在家也是會自己找很多玩具玩、手作DIY、看童書,都會撐到晚上10點左右能量耗盡才肯睡,大人、小孩在家都忙忙忙停不下來。
虎頭埤白天和晚上風景都好優美,看著遼闊的湖面感覺心情很寧靜,在自然環境聽著蟲鳴鳥叫相當舒服。我們刻意把所有事情都放下,心裡完全倒空,一家竟然晚上8點多就沉沉入睡,接著一覺到天亮,才發現平常我們真的都過勞了⋯
隔天早上參加新化地瓜萬聖節,在古樸典雅的新化老街上,挨家挨戶讓小福寶練習跟店家要糖果,小福寶從剛開始很不好意思開口,一定要大人陪,到後來可以自己大方地說:「Trick or treat!」再跟店家道謝,小背包滿載而歸,在膽量和表達都是很棒的進展!很感謝每一間新化店家都對孩子這麼友善,讓小福寶有很好的學習經驗。
其實過去來離我們很近的新化玩很多次了,但這兩天更欣賞新化美麗的風景、人情和美食,期待未來有空檔可以和孩子更深入認識台南各個地方,用足跡愛著孩子的家鄉。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最近不管平假日都太多工作了⋯想要好好陪伴小福寶,臨時起意提前接小福寶下課,安排他疫情期間非常想念的露營。
每次露營對我們親子都是強迫關機再重新開機的reset狀態,平時我總是一直接電話、用電腦,小福寶在家也是會自己找很多玩具玩、手作DIY、看童書,都會撐到晚上10點左右能量耗盡才肯睡,大人、小孩在家都忙忙忙停不下來。
虎頭埤白天和晚上風景都好優美,看著遼闊的湖面感覺心情很寧靜,在自然環境聽著蟲鳴鳥叫相當舒服。我們刻意把所有事情都放下,心裡完全倒空,一家竟然晚上8點多就沉沉入睡,接著一覺到天亮,才發現平常我們真的都過勞了⋯
隔天早上參加新化地瓜萬聖節,在古樸典雅的新化老街上,挨家挨戶讓小福寶練習跟店家要糖果,小福寶從剛開始很不好意思開口,一定要大人陪,到後來可以自己大方地說:「Trick or treat!」再跟店家道謝,小背包滿載而歸,在膽量和表達都是很棒的進展!很感謝每一間新化店家都對孩子這麼友善,讓小福寶有很好的學習經驗。
其實過去來離我們很近的新化玩很多次了,但這兩天更欣賞新化美麗的風景、人情和美食,期待未來有空檔可以和孩子更深入認識台南各個地方,用足跡愛著孩子的家鄉。
2021年10月26日 星期二
[光合] 探詢真理的力量——美國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卓越的秘密,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自成立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國際職涯發展協會以來,和各單位合作的活動非常多,為避免洗版,以往都是在FB社團和Line群組分享親職講座。
但10/29(五)這一場親職講座實在是太有意思了,值得內舉不避親。這是老公和家長分享對台美科學教育的觀察和對小福寶進行教養實驗的心得。
在學術圈算有點歷練的他,第一次對家長進行線上演講,顯得謹慎也緊張。在接到老婆臨時指派的救火任務後,不斷與海內外學界、業界友人討論,以確認自己的觀察符合事實,因此講座內容融合了許多專家的建議與經驗。
如果你也想保有並支持孩子的「為什麼?」10/29(五)早上歡迎與我們一起來聊聊!
—
【10/29(五)國際講座】探詢真理的力量——美國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卓越的秘密
時間:10/29(五)早上9:30-11:30
地點:Google Meet
講師:黃士哲 博士
與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主題:探詢真理的力量——美國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卓越的秘密
報名:https://forms.gle/fge95dQTc24FKhm57
內容:
從孩子詢問:「為什麼?」開始,你可能發現了——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學家,而在每一個嘗試(或是搗蛋)中,生活自然成了孩子的實驗室。
人類天生就有觀察事物、提出疑問和進行實驗的科學興趣,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是文明進展重要的驅動力。
我們都曾經是小小科學家,但你還記得,當我們求學時進入正規的科學教育,還有多少次真心想了解:「為什麼?」的經驗嗎?
黃士哲,一位台灣土生土長的電子博士,原本過著按部就班的學術人生,在去美國UCLA進行訪問研究的那年,被眾多學者對真理探究的熱忱和政府對科學研究的高度支持所深深啟發,就此開啟了嶄新的視野、拾回了好奇的童心,不斷從各種角度省思台美科學教育的差異。
要如何保有孩子的科學天賦?曾帶領過多位碩博士從事研究,現為4歲男孩的爸爸——士哲,不斷在每日的身教和言教中,對寶貝兒子進行教養實驗,無論是教育大孩子或小孩子至今都有一點小小心得。
本講座為科學家爸爸主講,治療師媽媽與談,聊聊夫妻倆在台美科學教育中的觀察,以及生活中的教養實踐,10/29(五)早上歡迎您一起來與我們探討如何支持孩子發揮天生的科學家潛能!
大綱:
-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學家
- 台灣學者的科學研究之路
- 國際研討會中對各國科學家的觀察
- 美國UCLA與USC學者對真理探究的熱忱
- 博士爸爸的科學教育省思
- 如何支持孩子保有並發展科學天賦?
講師學經歷:
黃士哲 博士
《現任》 芙莉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創辦人兼執行長
《學歷》
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 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 碩士
《經歷》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電機工程研究所 訪問學者
教育部頂尖大學研究計畫 海外協同研究員
國立成功大學尖端光電科技中心 助理研究員
國立成功大學尖端光電科技中心 博士後研究員
矽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C設計工程師
《研究》
國際期刊及研討會論文60餘篇。
《專利》
為13項國內外專利發明者,包括:台灣、美國、日本、中國。
《教學》
曾於科技部、工研院、各大專院校演講,並共同指導23位碩士及博士從事光電/材料/半導體研究,目前指導4歲兒子從事日常獨立研究。
主辦單位:臺南市北門社區大學
協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國際職涯發展協會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自成立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國際職涯發展協會以來,和各單位合作的活動非常多,為避免洗版,以往都是在FB社團和Line群組分享親職講座。
但10/29(五)這一場親職講座實在是太有意思了,值得內舉不避親。這是老公和家長分享對台美科學教育的觀察和對小福寶進行教養實驗的心得。
在學術圈算有點歷練的他,第一次對家長進行線上演講,顯得謹慎也緊張。在接到老婆臨時指派的救火任務後,不斷與海內外學界、業界友人討論,以確認自己的觀察符合事實,因此講座內容融合了許多專家的建議與經驗。
如果你也想保有並支持孩子的「為什麼?」10/29(五)早上歡迎與我們一起來聊聊!
—
【10/29(五)國際講座】探詢真理的力量——美國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卓越的秘密
時間:10/29(五)早上9:30-11:30
地點:Google Meet
講師:黃士哲 博士
與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主題:探詢真理的力量——美國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卓越的秘密
報名:https://forms.gle/fge95dQTc24FKhm57
內容:
從孩子詢問:「為什麼?」開始,你可能發現了——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學家,而在每一個嘗試(或是搗蛋)中,生活自然成了孩子的實驗室。
人類天生就有觀察事物、提出疑問和進行實驗的科學興趣,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是文明進展重要的驅動力。
我們都曾經是小小科學家,但你還記得,當我們求學時進入正規的科學教育,還有多少次真心想了解:「為什麼?」的經驗嗎?
黃士哲,一位台灣土生土長的電子博士,原本過著按部就班的學術人生,在去美國UCLA進行訪問研究的那年,被眾多學者對真理探究的熱忱和政府對科學研究的高度支持所深深啟發,就此開啟了嶄新的視野、拾回了好奇的童心,不斷從各種角度省思台美科學教育的差異。
要如何保有孩子的科學天賦?曾帶領過多位碩博士從事研究,現為4歲男孩的爸爸——士哲,不斷在每日的身教和言教中,對寶貝兒子進行教養實驗,無論是教育大孩子或小孩子至今都有一點小小心得。
本講座為科學家爸爸主講,治療師媽媽與談,聊聊夫妻倆在台美科學教育中的觀察,以及生活中的教養實踐,10/29(五)早上歡迎您一起來與我們探討如何支持孩子發揮天生的科學家潛能!
大綱:
-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學家
- 台灣學者的科學研究之路
- 國際研討會中對各國科學家的觀察
- 美國UCLA與USC學者對真理探究的熱忱
- 博士爸爸的科學教育省思
- 如何支持孩子保有並發展科學天賦?
講師學經歷:
黃士哲 博士
《現任》 芙莉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創辦人兼執行長
《學歷》
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 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 碩士
《經歷》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電機工程研究所 訪問學者
教育部頂尖大學研究計畫 海外協同研究員
國立成功大學尖端光電科技中心 助理研究員
國立成功大學尖端光電科技中心 博士後研究員
矽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C設計工程師
《研究》
國際期刊及研討會論文60餘篇。
《專利》
為13項國內外專利發明者,包括:台灣、美國、日本、中國。
《教學》
曾於科技部、工研院、各大專院校演講,並共同指導23位碩士及博士從事光電/材料/半導體研究,目前指導4歲兒子從事日常獨立研究。
主辦單位:臺南市北門社區大學
協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國際職涯發展協會
2021年10月25日 星期一
[光合] 110年寢前閱讀,親密閱光——親子共讀得獎影片片段,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和小福寶拍的親子共讀片段很幸運得獎了!母子的名字並列是很有意義的紀念,喜歡與孩子每天睡前親密的讀書時光!來看看我們共讀的小片段吧!
https://youtu.be/kxmKkZUJ-zI?t=83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和小福寶拍的親子共讀片段很幸運得獎了!母子的名字並列是很有意義的紀念,喜歡與孩子每天睡前親密的讀書時光!來看看我們共讀的小片段吧!
https://youtu.be/kxmKkZUJ-zI?t=83
2021年10月24日 星期日
[光合] 來文旦園野一下-麻豆親子共學一日遊,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住在麻豆5年多,第一次這麼深入認識在地產業,孩子們在文旦園爬樹、玩樹葉拼貼畫、柚木創作、柚樹下野餐、品嚐各種品種的柚子、學習叫賣文旦⋯所有感官都沈浸在當下的探索。我自己也是首次擔任英文老師,以職能治療師以外的身份教學感覺很新鮮,真的是有趣極了!
感恩ICD Family伙伴 Erin Hsieh的用心規劃,以及 方宥潔 、 Wei-Hsin Lo 、 Aya-ling Liu 、 Julie Chen 的全力支援,更感謝 曾文社區大學 提供寶貴的合作機會,一起讓親子家庭留下充實、美好的回憶。
孩子們熱情有力的口號:「Madou! Pomelo!」還在腦海中迴盪呢⋯
—
【10/24 (日)】來文旦園野一下-麻豆親子共學一日遊
時間:10/24(日) 08:30-15:30
地點:麻豆區日昇柚園(台南市麻豆區油車里93-6號)
主題:來文旦園野一下-麻豆親子共學一日遊
內容:
剛吃過中秋節的酸甜文旦,在意猶未盡的同時,你會不會好奇文旦園裡的果農平時都在忙些什麼呢?
這個週日ICD Family會帶爸爸、媽媽和孩子們一起到文旦園,透過親子遊戲、DIY、爬樹、野餐和叫賣文旦體驗麻豆特色的親子共學!
親子將會在好玩有趣的活動中瞭解採收、選果、包裝、出貨、文旦樹作月子、剪枝、施肥、開花、疫制病蟲害、等待結果、套袋工作、安排採收工人、除雜草、颱風季防颱工作...等等,一同探究文旦農忙的過程。幫助孩子未來在吃文旦和柚子時,可以對這些甜美的果實背後的辛苦耕耘有更深的認識。
本活動為教育部補助之全齡英語學習計畫,活動內容將結合英語遊戲,在一日遊中學習與文旦園相關之簡單英文單字,是親子共遊共學的特色雙語行程,期待您一起來參與!
流程:
08:00-08:30 報到/集合/簽到
08:30-09:30 文旦園奔跑尋寶趣-破冰遊戲/大地遊戲
09:30-10:30 認識文旦園一整年的辛苦及樂趣
10:30-11:00 文旦樹枝手作DIY
11:00-12:30 文旦園攀樹躲貓貓
12:30-14:00 文旦樹下的野餐約會-麻豆特色小吃
14:00-15:30 小小文旦推銷員
講師:
中文解說——謝宛穎 教師 / 日昇柚園管理/生態及體能老師
英文解說——江婕瑋 教師 / 美國職能科學碩士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臺南市曾文社區大學
承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國際職涯發展協會(ICD Family)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住在麻豆5年多,第一次這麼深入認識在地產業,孩子們在文旦園爬樹、玩樹葉拼貼畫、柚木創作、柚樹下野餐、品嚐各種品種的柚子、學習叫賣文旦⋯所有感官都沈浸在當下的探索。我自己也是首次擔任英文老師,以職能治療師以外的身份教學感覺很新鮮,真的是有趣極了!
感恩ICD Family伙伴 Erin Hsieh的用心規劃,以及 方宥潔 、 Wei-Hsin Lo 、 Aya-ling Liu 、 Julie Chen 的全力支援,更感謝 曾文社區大學 提供寶貴的合作機會,一起讓親子家庭留下充實、美好的回憶。
孩子們熱情有力的口號:「Madou! Pomelo!」還在腦海中迴盪呢⋯
—
【10/24 (日)】來文旦園野一下-麻豆親子共學一日遊
時間:10/24(日) 08:30-15:30
地點:麻豆區日昇柚園(台南市麻豆區油車里93-6號)
主題:來文旦園野一下-麻豆親子共學一日遊
內容:
剛吃過中秋節的酸甜文旦,在意猶未盡的同時,你會不會好奇文旦園裡的果農平時都在忙些什麼呢?
這個週日ICD Family會帶爸爸、媽媽和孩子們一起到文旦園,透過親子遊戲、DIY、爬樹、野餐和叫賣文旦體驗麻豆特色的親子共學!
親子將會在好玩有趣的活動中瞭解採收、選果、包裝、出貨、文旦樹作月子、剪枝、施肥、開花、疫制病蟲害、等待結果、套袋工作、安排採收工人、除雜草、颱風季防颱工作...等等,一同探究文旦農忙的過程。幫助孩子未來在吃文旦和柚子時,可以對這些甜美的果實背後的辛苦耕耘有更深的認識。
本活動為教育部補助之全齡英語學習計畫,活動內容將結合英語遊戲,在一日遊中學習與文旦園相關之簡單英文單字,是親子共遊共學的特色雙語行程,期待您一起來參與!
流程:
08:00-08:30 報到/集合/簽到
08:30-09:30 文旦園奔跑尋寶趣-破冰遊戲/大地遊戲
09:30-10:30 認識文旦園一整年的辛苦及樂趣
10:30-11:00 文旦樹枝手作DIY
11:00-12:30 文旦園攀樹躲貓貓
12:30-14:00 文旦樹下的野餐約會-麻豆特色小吃
14:00-15:30 小小文旦推銷員
講師:
中文解說——謝宛穎 教師 / 日昇柚園管理/生態及體能老師
英文解說——江婕瑋 教師 / 美國職能科學碩士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臺南市曾文社區大學
承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國際職涯發展協會(ICD Family)
2021年10月17日 星期日
[嘉義旅遊] 集合啦!大埔森友會|2021大埔水庫節有吃又有拿!豐富有趣的親子DIY與闖關,超澎湃的活動贈禮與豪華抽獎,同場加映竹炭窯、採筍、曾文水庫遊湖大埔推薦特色行程!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嘉義縣大埔鄉公所】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apu.Chiayi
今年年初一家三口去露友超推薦的五星級免費營地「大埔湖濱公園」露營,就完全愛上了大埔這個地方!鄰近景點的曾文水庫、情人公園、青雲瀑布(情人瀑布)...有優美的自然景觀,鎮上又有許多知名美食,如:砂鍋魚頭、麻竹筍、火龍果冰...假日來大埔感覺可以把平日的煩憂拋到九霄雲外,讓我們很期待再來,一看到10/16(六)-17(日)的「大埔森友會」活動就馬上報名了。
參加號稱大埔水庫節的「大埔森友會」,讓我們玩得非常盡興!兩天親子做了多種特色DIY,像是:竹炭蕾絲蛋捲、竹筍水餃、竹炭地瓜球、竹筍壽司、漂流木鑰匙圈、漂流木杯墊...等,品嚐各式在地美食,闖關領到超多贈品,尾聲外帶了極美味的砂鍋魚頭回家,重點是...這些體驗都是免費的!真是名符其實的有吃又有拿!
難得來一趟,我們還參與了坪林竹炭窯的竹炭皂DIY、搭乘曾文水庫觀光遊艇餵山豬、釣魚和欣賞老鷹、跟著社區阿姨採收麻竹筍,只能說有在地人帶路真的更好玩!我們比上次自由行又更深度認識大埔,回家後立刻在媽媽群組揪團下次出遊,大埔真的是很適合時常來渡假的好地方。
【嘉義縣大埔鄉公所】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apu.Chiayi
今年年初一家三口去露友超推薦的五星級免費營地「大埔湖濱公園」露營,就完全愛上了大埔這個地方!鄰近景點的曾文水庫、情人公園、青雲瀑布(情人瀑布)...有優美的自然景觀,鎮上又有許多知名美食,如:砂鍋魚頭、麻竹筍、火龍果冰...假日來大埔感覺可以把平日的煩憂拋到九霄雲外,讓我們很期待再來,一看到10/16(六)-17(日)的「大埔森友會」活動就馬上報名了。
參加號稱大埔水庫節的「大埔森友會」,讓我們玩得非常盡興!兩天親子做了多種特色DIY,像是:竹炭蕾絲蛋捲、竹筍水餃、竹炭地瓜球、竹筍壽司、漂流木鑰匙圈、漂流木杯墊...等,品嚐各式在地美食,闖關領到超多贈品,尾聲外帶了極美味的砂鍋魚頭回家,重點是...這些體驗都是免費的!真是名符其實的有吃又有拿!
難得來一趟,我們還參與了坪林竹炭窯的竹炭皂DIY、搭乘曾文水庫觀光遊艇餵山豬、釣魚和欣賞老鷹、跟著社區阿姨採收麻竹筍,只能說有在地人帶路真的更好玩!我們比上次自由行又更深度認識大埔,回家後立刻在媽媽群組揪團下次出遊,大埔真的是很適合時常來渡假的好地方。
2021年10月12日 星期二
[光合] SAMHSA Wellness Model——大學生生活滿意度檢視,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10/12(二)早上是「我要好好生活——職能治療師的人生選擇」的第三堂課,繼防疫期間的遠距教學後,終於和學生在教室中見面了!一進教室就好熱鬧,師生感覺好像網友聚會一樣興奮,笑聲不絕於耳,和線上授課時只聽得到講師的聲音和學生文字回饋的安靜氛圍完全不同,真人互動果然還是比較有溫度!
這堂課我們談SAMHSA Wellness Model,一開始的破冰,是請同學們描述自己的生活現況,以及在紙上描繪理想的生活。在交流時,發現大多數同學對於剛開學的空白時間較多感到悠閒,但隱隱對未知的未來有點心慌,理想的生活圖像大部份都是舒適自在的生活方式,有些同學則希望能積極工作和理財,立下千萬存款的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這班同學有9成左右是住宿舍或在外租屋,正在體驗離家的獨立生活,要規劃自己的時間、照顧自己的起居以及學習在陌生城市的交通方式⋯面對人生中的重大轉銜,是很適合以Lifestyle Redesign協助大家的好時機。
在介紹完SAMHSA Wellness Model的源流與內涵後,我們邀請同學以0-10分評估自己的整體生活滿意度、情緒、財務、社交、靈性、工作、身體、學習、環境⋯等面向。很有趣的是,雖然同學在稍早分享生活現況時,都覺得現在的步調很輕鬆,甚至用「耍廢」來形容,可是生活滿意度普遍是6-7分而已,不能說是非常滿意,有些同學認為這和大學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有關,需要更多的探索才能讓生活更接近想要的樣貌,隨即與小組伙伴來討論本學期的生活目標與行動計畫。
在課堂後,意外地有許多有意思的師生討論,像是:
「我覺得我的同理心可能有點過度,很容易同情別人,這樣適合當治療師嗎?」
「如果我希望更了解職能治療,可以看哪些書或是見實習呢?」
「我有國際志工的服務經驗,想要撰寫職能治療師服務育幼院的專題,不知道可以從哪方面著手?」
「我的個案這學期想以生活型態介入的方式來進行職涯探索,我沒有臨床經驗,會不會沒辦法做好治療?」
我們很驚訝學生在大一上學期就可以提出這麼有深度的議題,展現了對職能治療專業的興趣,以及看重治療師本身的影響力,真的是很有洞察力的一群準治療師,相當令人期待同學們在大學四年中的成長。
回想起黃百川教授在規劃這門選修課時,提到我們自己過去在養成過程中,大二、大三要承擔繁重的基礎醫學和專業課程,接著就進到挑戰極高的大四實習,其實大一時很需要賦予這段辛苦的歷程意義與價值,才能讓學生在接下來的高壓學習中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這門課程的設計希望能協助學生從生活中體驗到職能治療對生命的療癒,進而對專業產生認同感。從學生們每一堂深入的反思和回饋中,可以預見到百川教授用心種下的種子,即將在未來的學習旅程中萌發,而我何其有幸能扮演當中的養份之一。
與黃百川教授的合作,讓我對自己的求學和教學過程持續有許多省思,如果我們在投入專業之前,能夠真心體會到專業對自助助人的價值,整個專業或許會有更大的力量帶給社會正向影響,期許我們能夠運用臨床所學和生命歷練為職能治療教育有所貢獻!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10/12(二)早上是「我要好好生活——職能治療師的人生選擇」的第三堂課,繼防疫期間的遠距教學後,終於和學生在教室中見面了!一進教室就好熱鬧,師生感覺好像網友聚會一樣興奮,笑聲不絕於耳,和線上授課時只聽得到講師的聲音和學生文字回饋的安靜氛圍完全不同,真人互動果然還是比較有溫度!
這堂課我們談SAMHSA Wellness Model,一開始的破冰,是請同學們描述自己的生活現況,以及在紙上描繪理想的生活。在交流時,發現大多數同學對於剛開學的空白時間較多感到悠閒,但隱隱對未知的未來有點心慌,理想的生活圖像大部份都是舒適自在的生活方式,有些同學則希望能積極工作和理財,立下千萬存款的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這班同學有9成左右是住宿舍或在外租屋,正在體驗離家的獨立生活,要規劃自己的時間、照顧自己的起居以及學習在陌生城市的交通方式⋯面對人生中的重大轉銜,是很適合以Lifestyle Redesign協助大家的好時機。
在介紹完SAMHSA Wellness Model的源流與內涵後,我們邀請同學以0-10分評估自己的整體生活滿意度、情緒、財務、社交、靈性、工作、身體、學習、環境⋯等面向。很有趣的是,雖然同學在稍早分享生活現況時,都覺得現在的步調很輕鬆,甚至用「耍廢」來形容,可是生活滿意度普遍是6-7分而已,不能說是非常滿意,有些同學認為這和大學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有關,需要更多的探索才能讓生活更接近想要的樣貌,隨即與小組伙伴來討論本學期的生活目標與行動計畫。
在課堂後,意外地有許多有意思的師生討論,像是:
「我覺得我的同理心可能有點過度,很容易同情別人,這樣適合當治療師嗎?」
「如果我希望更了解職能治療,可以看哪些書或是見實習呢?」
「我有國際志工的服務經驗,想要撰寫職能治療師服務育幼院的專題,不知道可以從哪方面著手?」
「我的個案這學期想以生活型態介入的方式來進行職涯探索,我沒有臨床經驗,會不會沒辦法做好治療?」
我們很驚訝學生在大一上學期就可以提出這麼有深度的議題,展現了對職能治療專業的興趣,以及看重治療師本身的影響力,真的是很有洞察力的一群準治療師,相當令人期待同學們在大學四年中的成長。
回想起黃百川教授在規劃這門選修課時,提到我們自己過去在養成過程中,大二、大三要承擔繁重的基礎醫學和專業課程,接著就進到挑戰極高的大四實習,其實大一時很需要賦予這段辛苦的歷程意義與價值,才能讓學生在接下來的高壓學習中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這門課程的設計希望能協助學生從生活中體驗到職能治療對生命的療癒,進而對專業產生認同感。從學生們每一堂深入的反思和回饋中,可以預見到百川教授用心種下的種子,即將在未來的學習旅程中萌發,而我何其有幸能扮演當中的養份之一。
與黃百川教授的合作,讓我對自己的求學和教學過程持續有許多省思,如果我們在投入專業之前,能夠真心體會到專業對自助助人的價值,整個專業或許會有更大的力量帶給社會正向影響,期許我們能夠運用臨床所學和生命歷練為職能治療教育有所貢獻!
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光合] 尊爵不凡,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早上趕著講課,匆匆忙忙走進成大醫學院,讓老公自己去停車,進門時我才發現現在感控很嚴格,需要稍微做一下身家調查才能進來,默默擔心老公⋯
結果沒多久老公一派輕鬆地走進教室,我問他怎麼進來的,他說⋯⋯
「哦!我說我是講師的司機,她就放我進來啦!」
我怎麼突然有種尊爵不凡的感覺⋯XD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早上趕著講課,匆匆忙忙走進成大醫學院,讓老公自己去停車,進門時我才發現現在感控很嚴格,需要稍微做一下身家調查才能進來,默默擔心老公⋯
結果沒多久老公一派輕鬆地走進教室,我問他怎麼進來的,他說⋯⋯
「哦!我說我是講師的司機,她就放我進來啦!」
我怎麼突然有種尊爵不凡的感覺⋯XD
2021年10月7日 星期四
[光合] 如何運用音樂律動開發幼兒大腦潛能,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10/7(四)早上和麻豆區親子悠遊館合作一場線上講座「如何運用音樂律動開發幼兒大腦潛能」,原本以為是地區性的小講座,沒想到在幾個小時內有100多位來自全台各地的家長報名,地區包括:基隆、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彰化、台南、高雄、屏東⋯等,當中還有許多音樂老師,看起來大家對這個議題都非常感興趣呀!
會想談談「音樂」這個議題,是因為以前在做多元智能的資料整理時,覺得邏輯數學、語文、自然觀察、空間視覺、肢體動覺、人際、內省⋯這些能力在每日生活中都會用到,但生活中似乎沒有音樂,也不會怎麼樣?
疑惑地詢問幾位音樂系教授和音樂老師,音樂對他們來說代表什麼?得到了「音樂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養分。」這樣有份量的答案,令我很好奇音樂對學習的重要性,一查研究文獻後驚為天人,大幅改變了我對學習音樂的想法,很期待分享給更多家長。
不是音樂治療師,也不是音樂老師的我,在這場講座中是從職能治療師的角度看待「音樂」在孩子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整理近代科學實證中有關音樂對學習的影響,可以說這場講座就是音樂如何開發孩子大腦潛能的實證懶人包吧!
在開場時,我們邀請爸爸、媽媽回顧一下近期做了哪些和音樂相關的事,許多成員都回覆是放孩子的兒歌、帶小孩帶動跳⋯等,具音樂老師背景的媽媽則是很多元,包括:練琴、唱歌、創作、聽音樂⋯等,看起來除了音樂相關專業人士,大部分的家長都是因為小孩而和音樂有關係。
再來我們請爸爸、媽媽回想對「學音樂」的印象,有些人表示輕鬆、有趣又紓壓,也有人覺得很困難、很辛苦、永無止盡,感覺大家的學習經驗都很不一樣。於此我們先賣個關子,引導大家反思,是什麼原因讓大家對學音樂有這麼不同的感覺呢?
在接續的TED影片中,談及聆聽音樂和演奏音樂對大腦各區的高度活化,等於是幫整個大腦做運動!另外還有非常多「學音樂」可以促進智力、語言、數學、專注力、視覺空間、工作記憶、學業表現、成長型思維⋯等能力的實證研究,讓人很驚訝音樂有這麼神奇的魔力。
音樂與大腦的關係
https://youtu.be/R0JKCYZ8hng
音樂與大腦神經科學
https://youtu.be/MZFFwy5fwYI
關於音樂可增進數學能力的研究,有音樂老師提出異議,她認為自己和音樂班同學都超怕數學,音樂怎麼會對數學能力有幫助呢?仔細探究下,我們發現音樂當中的音高、音色、節奏、旋律⋯等, 處處都有數學的蹤跡,甚至黃金比例可以應用在樂曲結構,以及五度相生律、十二平均律、純律⋯等,都顯示出數學與音樂密不可分。這才發覺音樂老師的數理資質應該是很好的!但成長過程花了太多時間在練習演奏,缺乏數理學習的經驗,這也提醒了所有家長營養均衡的學習和職能平衡的重要啊!
在情緒方面,從古埃及人、古印度人、古希臘人就有以音樂來做治療的紀錄,和中國《禮記·樂記》記載音樂可以調和血脈,可以知道人類運用音樂來調控身心已經有非常久的歷史。音樂可以承載豐富的情緒,在研究中,學音樂的孩子比沒學過的孩子更有同理心和情緒理解的能力,也會展現助人行為,而進行團體音樂課時,孩子的攻擊性也會下降⋯這些實證讓家長聯想到在生活中實際的應用—— 小孩吵架時可以放輕音樂幫助他們平靜、媽媽心情鬱悶時也可以放喜歡的歌曲來促進多巴胺分泌,真是舉一反三!
既然知道學音樂對身心發展都有好處,那要怎麼引導孩子學音樂呢?我很認同世界頂尖樂手Victor Wooten的理念——學音樂就像學母語一樣自然,孩子不需要先學會ㄅㄆㄇ才會說話,而是在生活中牙牙學語,在嘗試與錯誤中,漸漸能與成人對話,再來學習規範,而學音樂也是一樣,不需要一開始設下太多規範,而是在生活中自然地接觸和使用。這些話由自小在音樂世家成長的Victor Wooten所提出,特別有說服力。
音樂是一種語言
https://youtu.be/3yRMbH36HRE
回想我自己小時候學鋼琴、長笛和打擊樂的過程,如果課程是從樂理、指法等規範開始,我通常上幾堂課就拒絕再繼續,而課程內容如果是從欣賞音樂、玩音樂遊戲來誘發興趣,自然會愛上音樂,甚至自己會自發性地玩樂器想要模仿美妙的旋律。在小福寶身上,我們也發現,不要設標準答案,讓孩子探索和玩各種聲音,他自己主動就會想學習樂器了!
音樂同時也是很好的學習媒介,我們舉出數個可以增進孩子認知、語言、人際社會能力的居家音樂遊戲,協助家長有執行的方向,可以自行在網路上搜尋適合的活動,平時和小寶貝一起玩。
講座後,很多爸爸、媽媽興奮地說:「沒想到音樂對孩子的潛能開發這麼有幫助,有想幫小孩找音樂課的衝動!」更感動的是,有音樂老師私訊回饋,這場講座改變了她對音樂課程的看法,未來的入門課程將會從嚴格的要求改為以音樂遊戲引起孩子的學習動機。
身為節奏感不好,也非音樂專業的我,可以藉由實證研究的整理,促成大家對音樂有更多的認識和學習音樂的動機,實在是非常榮幸!會後也在爸爸、媽媽們的提議下,成立一個跨縣市的科學實證教養社群,大家互相交流有科學實證的育兒方式,從美好的緣份開始,再續自主學習的精神。期待我們的學習,都會成就一個個快樂、聰慧的孩子。
—
【回顧在育達科大幼兒保育系的教學紀錄⋯】
音樂律動應用於認知教學活動設計
http://simplejellyfish.blogspot.com/2020/10/blog-post_12.html
音樂律動應用於語言教學活動設計
http://simplejellyfish.blogspot.com/2020/10/blog-post_26.html
音樂律動應用於情緒社交教學活動設計
http://simplejellyfish.blogspot.com/2020/11/blog-post_9.html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10/7(四)早上和麻豆區親子悠遊館合作一場線上講座「如何運用音樂律動開發幼兒大腦潛能」,原本以為是地區性的小講座,沒想到在幾個小時內有100多位來自全台各地的家長報名,地區包括:基隆、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彰化、台南、高雄、屏東⋯等,當中還有許多音樂老師,看起來大家對這個議題都非常感興趣呀!
會想談談「音樂」這個議題,是因為以前在做多元智能的資料整理時,覺得邏輯數學、語文、自然觀察、空間視覺、肢體動覺、人際、內省⋯這些能力在每日生活中都會用到,但生活中似乎沒有音樂,也不會怎麼樣?
疑惑地詢問幾位音樂系教授和音樂老師,音樂對他們來說代表什麼?得到了「音樂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養分。」這樣有份量的答案,令我很好奇音樂對學習的重要性,一查研究文獻後驚為天人,大幅改變了我對學習音樂的想法,很期待分享給更多家長。
不是音樂治療師,也不是音樂老師的我,在這場講座中是從職能治療師的角度看待「音樂」在孩子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整理近代科學實證中有關音樂對學習的影響,可以說這場講座就是音樂如何開發孩子大腦潛能的實證懶人包吧!
在開場時,我們邀請爸爸、媽媽回顧一下近期做了哪些和音樂相關的事,許多成員都回覆是放孩子的兒歌、帶小孩帶動跳⋯等,具音樂老師背景的媽媽則是很多元,包括:練琴、唱歌、創作、聽音樂⋯等,看起來除了音樂相關專業人士,大部分的家長都是因為小孩而和音樂有關係。
再來我們請爸爸、媽媽回想對「學音樂」的印象,有些人表示輕鬆、有趣又紓壓,也有人覺得很困難、很辛苦、永無止盡,感覺大家的學習經驗都很不一樣。於此我們先賣個關子,引導大家反思,是什麼原因讓大家對學音樂有這麼不同的感覺呢?
在接續的TED影片中,談及聆聽音樂和演奏音樂對大腦各區的高度活化,等於是幫整個大腦做運動!另外還有非常多「學音樂」可以促進智力、語言、數學、專注力、視覺空間、工作記憶、學業表現、成長型思維⋯等能力的實證研究,讓人很驚訝音樂有這麼神奇的魔力。
音樂與大腦的關係
https://youtu.be/R0JKCYZ8hng
音樂與大腦神經科學
https://youtu.be/MZFFwy5fwYI
關於音樂可增進數學能力的研究,有音樂老師提出異議,她認為自己和音樂班同學都超怕數學,音樂怎麼會對數學能力有幫助呢?仔細探究下,我們發現音樂當中的音高、音色、節奏、旋律⋯等, 處處都有數學的蹤跡,甚至黃金比例可以應用在樂曲結構,以及五度相生律、十二平均律、純律⋯等,都顯示出數學與音樂密不可分。這才發覺音樂老師的數理資質應該是很好的!但成長過程花了太多時間在練習演奏,缺乏數理學習的經驗,這也提醒了所有家長營養均衡的學習和職能平衡的重要啊!
在情緒方面,從古埃及人、古印度人、古希臘人就有以音樂來做治療的紀錄,和中國《禮記·樂記》記載音樂可以調和血脈,可以知道人類運用音樂來調控身心已經有非常久的歷史。音樂可以承載豐富的情緒,在研究中,學音樂的孩子比沒學過的孩子更有同理心和情緒理解的能力,也會展現助人行為,而進行團體音樂課時,孩子的攻擊性也會下降⋯這些實證讓家長聯想到在生活中實際的應用—— 小孩吵架時可以放輕音樂幫助他們平靜、媽媽心情鬱悶時也可以放喜歡的歌曲來促進多巴胺分泌,真是舉一反三!
既然知道學音樂對身心發展都有好處,那要怎麼引導孩子學音樂呢?我很認同世界頂尖樂手Victor Wooten的理念——學音樂就像學母語一樣自然,孩子不需要先學會ㄅㄆㄇ才會說話,而是在生活中牙牙學語,在嘗試與錯誤中,漸漸能與成人對話,再來學習規範,而學音樂也是一樣,不需要一開始設下太多規範,而是在生活中自然地接觸和使用。這些話由自小在音樂世家成長的Victor Wooten所提出,特別有說服力。
音樂是一種語言
https://youtu.be/3yRMbH36HRE
回想我自己小時候學鋼琴、長笛和打擊樂的過程,如果課程是從樂理、指法等規範開始,我通常上幾堂課就拒絕再繼續,而課程內容如果是從欣賞音樂、玩音樂遊戲來誘發興趣,自然會愛上音樂,甚至自己會自發性地玩樂器想要模仿美妙的旋律。在小福寶身上,我們也發現,不要設標準答案,讓孩子探索和玩各種聲音,他自己主動就會想學習樂器了!
音樂同時也是很好的學習媒介,我們舉出數個可以增進孩子認知、語言、人際社會能力的居家音樂遊戲,協助家長有執行的方向,可以自行在網路上搜尋適合的活動,平時和小寶貝一起玩。
講座後,很多爸爸、媽媽興奮地說:「沒想到音樂對孩子的潛能開發這麼有幫助,有想幫小孩找音樂課的衝動!」更感動的是,有音樂老師私訊回饋,這場講座改變了她對音樂課程的看法,未來的入門課程將會從嚴格的要求改為以音樂遊戲引起孩子的學習動機。
身為節奏感不好,也非音樂專業的我,可以藉由實證研究的整理,促成大家對音樂有更多的認識和學習音樂的動機,實在是非常榮幸!會後也在爸爸、媽媽們的提議下,成立一個跨縣市的科學實證教養社群,大家互相交流有科學實證的育兒方式,從美好的緣份開始,再續自主學習的精神。期待我們的學習,都會成就一個個快樂、聰慧的孩子。
—
【回顧在育達科大幼兒保育系的教學紀錄⋯】
音樂律動應用於認知教學活動設計
http://simplejellyfish.blogspot.com/2020/10/blog-post_12.html
音樂律動應用於語言教學活動設計
http://simplejellyfish.blogspot.com/2020/10/blog-post_26.html
音樂律動應用於情緒社交教學活動設計
http://simplejellyfish.blogspot.com/2020/11/blog-post_9.html
2021年9月27日 星期一
[光合] 成大職能治療學系大一選修課程——我要好好生活——職能治療師的人生選擇,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這學期和國立成功大學職能治療學系黃百川教授合作「我要好好生活-職能治療師的人生選擇(Living a Good Life: The Choice of an Occupational Therapist)」,這門選修課程透過「繪本故事」和「生活型態介入」引導大一新鮮人探索「生命的意義」與「職能治療內涵」,期許能藉由生活中的覺察、省思與改變來協助學生親身體驗職能治療的價值。
我們的上課時間正好是大一學生入學第一堂專業課程,身為一位職能治療師,很榮幸能參與有無限可能的專業養成初期,且能用一學期的時間,協助學生體驗Lifestyle Redesign為生活帶來的轉化,也相當令人期待!
在一開始,我們邀請學生以三個形容詞描述近期生活,大部分都提到了:緊張、充實、期待、自由、興奮、茫然...再仔細探究,這樣的感受主要是因為即將展開未知的大學生活,以及疫情對學習、社交與休閒帶來的改變。回想起自己當年上大學精彩豐富的活動,在疫情時代的大學生相較充滿了挑戰,實在是辛苦了。
我們分享美國USC的Lifestyle Redesign以及在台灣的本土化生活型態介入案例,協助同學對生活型態與職能治療有大致的心像輪廓,再請學生自由發想可以生活型態介入方案幫助的對象,同學紛紛提出:青少年、高中生、大一新鮮人、有壓力的人、升學焦慮、容貌焦慮、社交恐懼、自信心不足、新手爸媽、離婚者...等,關注的議題大多數和年輕族群及家庭有關。
有位同學提到希望能「協助老師平復心情」,讓正在教學的我瞬間有被同理的感覺,百川教授回應:「根據學校調查,大學教授的壓力的確很大」,教學、研究、行政...等都要兼顧,疫情衝擊下,更有許多需要調適的面向。學生對於老師的關懷,真的是很棒的教師節禮物!
第一次使用Webex進行遠距教學,加上學生是還沒有專業基礎的大一新鮮人,讓我在課程前不免有點緊張,但在過程中學生很積極提出有深度的想法,也會主動提醒老師操作問題的解法,透過螢幕仍能感受到一顆顆善良、溫暖的心,為這門課帶來美好的開始!很謝謝百川教授的用心安排與學生的投入學習,期盼這一學期我們都能好好生活!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這學期和國立成功大學職能治療學系黃百川教授合作「我要好好生活-職能治療師的人生選擇(Living a Good Life: The Choice of an Occupational Therapist)」,這門選修課程透過「繪本故事」和「生活型態介入」引導大一新鮮人探索「生命的意義」與「職能治療內涵」,期許能藉由生活中的覺察、省思與改變來協助學生親身體驗職能治療的價值。
我們的上課時間正好是大一學生入學第一堂專業課程,身為一位職能治療師,很榮幸能參與有無限可能的專業養成初期,且能用一學期的時間,協助學生體驗Lifestyle Redesign為生活帶來的轉化,也相當令人期待!
在一開始,我們邀請學生以三個形容詞描述近期生活,大部分都提到了:緊張、充實、期待、自由、興奮、茫然...再仔細探究,這樣的感受主要是因為即將展開未知的大學生活,以及疫情對學習、社交與休閒帶來的改變。回想起自己當年上大學精彩豐富的活動,在疫情時代的大學生相較充滿了挑戰,實在是辛苦了。
我們分享美國USC的Lifestyle Redesign以及在台灣的本土化生活型態介入案例,協助同學對生活型態與職能治療有大致的心像輪廓,再請學生自由發想可以生活型態介入方案幫助的對象,同學紛紛提出:青少年、高中生、大一新鮮人、有壓力的人、升學焦慮、容貌焦慮、社交恐懼、自信心不足、新手爸媽、離婚者...等,關注的議題大多數和年輕族群及家庭有關。
有位同學提到希望能「協助老師平復心情」,讓正在教學的我瞬間有被同理的感覺,百川教授回應:「根據學校調查,大學教授的壓力的確很大」,教學、研究、行政...等都要兼顧,疫情衝擊下,更有許多需要調適的面向。學生對於老師的關懷,真的是很棒的教師節禮物!
第一次使用Webex進行遠距教學,加上學生是還沒有專業基礎的大一新鮮人,讓我在課程前不免有點緊張,但在過程中學生很積極提出有深度的想法,也會主動提醒老師操作問題的解法,透過螢幕仍能感受到一顆顆善良、溫暖的心,為這門課帶來美好的開始!很謝謝百川教授的用心安排與學生的投入學習,期盼這一學期我們都能好好生活!
[台中住宿] Mr.Mantter 曼特先生|台中市中心高CP值設計感旅館,鄰近台中第二市場與台中火車站,夜間路邊停車免費,出差旅遊好選擇。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Mr.Mantter 曼特先生】
電話:(04)3704-7535
地址:台中市中區台灣大道一段271號
Line帳號:mrmantter
【Mr.Mantter 曼特先生】
電話:(04)3704-7535
地址:台中市中區台灣大道一段271號
Line帳號:mrmantter
入住:下午4點後進房,隔天早上11點前退房
官方網站:https://www.mrmantter.com/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rmantter/
我和老公因工作的關係經常南來北往,有時候會停留台中幾天,之前曾入住過「Mr.Mantter 曼特先生」,結果意外一試成主顧,這次是第三次回訪了!
「Mr.Mantter 曼特先生」之所以成為我們出差旅遊的常見選擇,主要是它的價格非常親民,平日雙人房的價位大約五百多到一千多,可以住進乾淨有設計感的房間,電視、冰箱、電風扇、無線網路一應俱全,附近生活機能很好,可以在鄰近的台中第二市場品嚐小吃,走路5分鐘可到台中公園,步行10分鐘可抵達台中火車站和台中轉運站,晚上6點到隔天早上8點路邊停車都免費。以台中市市中心的旅館來說,真的是不可思議的高CP值!
這次我們家2大1小在9/26(日)入住「高級雙人客房」,6坪的空間對我們3人來說很寬敞,簡單清爽的室內設計在視覺和居住上的感覺是很舒服的,柔軟的獨立筒床鋪和安靜的夜晚帶來一夜好眠,一千左右的價格(此為入住時價格,實際價格以官網為主)可以有如此住宿品質,實在是很划算。
官方網站:https://www.mrmantter.com/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rmantter/
我和老公因工作的關係經常南來北往,有時候會停留台中幾天,之前曾入住過「Mr.Mantter 曼特先生」,結果意外一試成主顧,這次是第三次回訪了!
「Mr.Mantter 曼特先生」之所以成為我們出差旅遊的常見選擇,主要是它的價格非常親民,平日雙人房的價位大約五百多到一千多,可以住進乾淨有設計感的房間,電視、冰箱、電風扇、無線網路一應俱全,附近生活機能很好,可以在鄰近的台中第二市場品嚐小吃,走路5分鐘可到台中公園,步行10分鐘可抵達台中火車站和台中轉運站,晚上6點到隔天早上8點路邊停車都免費。以台中市市中心的旅館來說,真的是不可思議的高CP值!
這次我們家2大1小在9/26(日)入住「高級雙人客房」,6坪的空間對我們3人來說很寬敞,簡單清爽的室內設計在視覺和居住上的感覺是很舒服的,柔軟的獨立筒床鋪和安靜的夜晚帶來一夜好眠,一千左右的價格(此為入住時價格,實際價格以官網為主)可以有如此住宿品質,實在是很划算。
2021年9月24日 星期五
[臺灣旅遊] 愛臺灣博物館卡|持卡親子免費暢遊全臺9大核心博物館一整年,110/10/1-11/30購卡送臺北市兒童新樂園一日樂Fun券!內有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院、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旅遊踩線團心得分享。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愛臺灣博物館卡】
官方網站:https://bit.ly/3zULXAZ
年卡:一般年卡(18歲以上)650元、兒少年卡(6-18歲)450元
季卡:一般季卡(18歲以上)400元、兒少季卡(6-18歲)300元
2019年時我們全家辦了「愛臺灣博物館卡」,帶著小福寶在一年內免費無限暢遊全臺9大核心博物館,包括:故宮、科教館、科博館、科工館、海科館、臺博館、臺史博、史前館、奇美博物館...,因為時常逛博物館,使得小福寶的童年對科學、歷史、人文、藝術...等知能相當親近,一整年算下來省了上千元,是一張非常划算的博物館VIP卡!
最近疫情趨緩,開始計劃何時可以再帶小福寶逛博物館,發現2021年的「愛臺灣博物館卡」內容又更升級了!新增的購票優惠當中包括超熱門的宜蘭傳藝中心、海生館,還有最近討論度超高的Xpark!10/1-11/30購卡送「臺北市兒童新樂園一日樂Fun券」,可以免費暢玩13項遊樂設施,等於是去兒童新樂園和兩間博物館就回本,很值得推廣給精打細算的爸爸、媽媽喔!
【愛臺灣博物館卡】
官方網站:https://bit.ly/3zULXAZ
年卡:一般年卡(18歲以上)650元、兒少年卡(6-18歲)450元
季卡:一般季卡(18歲以上)400元、兒少季卡(6-18歲)300元
2019年時我們全家辦了「愛臺灣博物館卡」,帶著小福寶在一年內免費無限暢遊全臺9大核心博物館,包括:故宮、科教館、科博館、科工館、海科館、臺博館、臺史博、史前館、奇美博物館...,因為時常逛博物館,使得小福寶的童年對科學、歷史、人文、藝術...等知能相當親近,一整年算下來省了上千元,是一張非常划算的博物館VIP卡!
最近疫情趨緩,開始計劃何時可以再帶小福寶逛博物館,發現2021年的「愛臺灣博物館卡」內容又更升級了!新增的購票優惠當中包括超熱門的宜蘭傳藝中心、海生館,還有最近討論度超高的Xpark!10/1-11/30購卡送「臺北市兒童新樂園一日樂Fun券」,可以免費暢玩13項遊樂設施,等於是去兒童新樂園和兩間博物館就回本,很值得推廣給精打細算的爸爸、媽媽喔!
2021年9月22日 星期三
[南投住宿] 蟬說:鳳凰亭序|森林木屋中品味山嵐綠意,玻璃霧屋裡享受靜美陽光,來南投鹿谷體驗回歸自然的質樸生活!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蟬說:鳳凰亭序 The Pavilion of Phoenix】
電話:(049)2755990
服務時間:9:30-21:00
地址:558南投縣鹿谷鄉鳳凰村仁義路1號
入住:下午16:00後進房,早上11:00前退房
住宿需知:
(1) 為維持住宿品質及安全考量,全園區嚴禁炊煮、抽菸、酗酒喧嘩、嗑藥、賭博,並禁止攜帶寵物。
(2) 園區採取預約制,若臨時來訪,可能無房型或餐食提供,請一定要事先預約訂房喔!
(3) 盥洗熱水:16:00-00:00,6:00-9:00
蟬說官方Line@:https://maac.io/1JrS8
E-mail:chanchou105@gmail.com
官方網站:http://chanshuo.com.tw/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hanShuoThePavilionofPhoenix
官網訂房:https://chanshuo.com.tw
95折優惠折扣碼:ppqwsp
難得的假期我們很幸運訂到南投縣鹿谷鄉「蟬說:鳳凰亭序」的森林木屋一泊二食,享用秀麗的自然景觀和豐盛的Buffet,並順遊參觀「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豐富充實的自然之旅讓我們愛上了住在森林裡的寧靜與美好!
「蟬說:鳳凰亭序」位於「臺大鳳凰自然教育園區」內,我們入住的森林木屋是綠色環保的大型綠建築,白天有和煦的大面採光,晚上不開冷氣就很涼爽,晚餐和早餐於宛若仙境的玻璃霧屋中,在陽光綠意的圍繞下享用佳餚,鄰近有「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可以漫步森林步道與欣賞各種珍禽鳥類,入住期間可充分沈浸於山林間的自然之美,每年的2-3月花季與4-5月螢火蟲季更是熱門。
「蟬說:鳳凰亭序」的住宿空間有一般套房,也有非常受歡迎的雙人、中型及大型綠建築木屋,我們訂的是大型綠建築木屋,服務人員說如果是旺季或連續假期都要很早預約才訂得到,想必非常值得體驗。
【蟬說:鳳凰亭序 The Pavilion of Phoenix】
電話:(049)2755990
服務時間:9:30-21:00
地址:558南投縣鹿谷鄉鳳凰村仁義路1號
入住:下午16:00後進房,早上11:00前退房
住宿需知:
(1) 為維持住宿品質及安全考量,全園區嚴禁炊煮、抽菸、酗酒喧嘩、嗑藥、賭博,並禁止攜帶寵物。
(2) 園區採取預約制,若臨時來訪,可能無房型或餐食提供,請一定要事先預約訂房喔!
(3) 盥洗熱水:16:00-00:00,6:00-9:00
蟬說官方Line@:https://maac.io/1JrS8
E-mail:chanchou105@gmail.com
官方網站:http://chanshuo.com.tw/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hanShuoThePavilionofPhoenix
官網訂房:https://chanshuo.com.tw
95折優惠折扣碼:ppqwsp
難得的假期我們很幸運訂到南投縣鹿谷鄉「蟬說:鳳凰亭序」的森林木屋一泊二食,享用秀麗的自然景觀和豐盛的Buffet,並順遊參觀「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豐富充實的自然之旅讓我們愛上了住在森林裡的寧靜與美好!
「蟬說:鳳凰亭序」位於「臺大鳳凰自然教育園區」內,我們入住的森林木屋是綠色環保的大型綠建築,白天有和煦的大面採光,晚上不開冷氣就很涼爽,晚餐和早餐於宛若仙境的玻璃霧屋中,在陽光綠意的圍繞下享用佳餚,鄰近有「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可以漫步森林步道與欣賞各種珍禽鳥類,入住期間可充分沈浸於山林間的自然之美,每年的2-3月花季與4-5月螢火蟲季更是熱門。
「蟬說:鳳凰亭序」的住宿空間有一般套房,也有非常受歡迎的雙人、中型及大型綠建築木屋,我們訂的是大型綠建築木屋,服務人員說如果是旺季或連續假期都要很早預約才訂得到,想必非常值得體驗。
2021年9月21日 星期二
[南投住宿] 蟬說:和社山林|親近大自然的一泊二食家族山林旅遊,入住淡雅木質香的靜謐森林木屋,享用在地物產的美味桌袱料理!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蟬說:和社山林 Chanshuo Forestville】
電話:(049)7005008
服務時間:9:30-21:00
地址:556 南投縣信義鄉同富村同和巷47號
入住:下午16:00後進房,早上11:00前退房
住宿需知:
(1) 為維持住宿品質及安全考量,全園區嚴禁炊煮、抽菸、酗酒喧嘩、嗑藥、賭博,並禁止攜帶寵物。
(2) 園區採取預約制,若臨時來訪,可能無房型或餐食提供,請一定要事先預約訂房喔!
(3) 盥洗熱水:16:00-00:00,6:00-9:00
蟬說官方Line@:https://maac.io/1JrSb
E-mail:forestville@goldenraintree.tw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hanShuoForestville
官網訂房:https://www.chanshuo.tw/forestville
95折優惠折扣碼:fvm6kv
疫情期間經常待在家中工作,真的好久沒出遊了!最近大多數人都打過疫苗,疫情也比較穩定,考量爸爸、媽媽都很喜歡親近大自然,決定這次中秋連假的家族旅遊走向山林,一方面避免群聚的風險,另一方面從森林之旅中補充能量。
「蟬說:和社山林」是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森林住宿空間,我們9/20(一)-21(二)家族旅遊選擇的是「蟬說:和社山林」的一泊二食方案,全家都很滿意包棟住宿的「森林木屋」和結合中、日、西飲食文化的美味「桌袱料理」,與自然共融的理念及純粹雅致的質感讓全家人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鄰近有「玉山國家公園」的多個步道,有豐富的天然植群、三十餘種闊葉樹林、針葉樹林和山櫻花等,很適合喜歡登山、健行和森林浴的朋友,人文景觀則有多個原住民部落,包括:布農族的望鄉部落、東埔部落、羅娜部落、豐丘部落、筆石部落...等及鄒族與布農族共同居住的久美部落,可體驗頗具原住民特色的風俗民情。
難得的悠閒假期,我們安排9/19(日)-20(一)在水里住宿,睡到自然醒再一路從水里鄉玩到信義,途經「苒冉蒔光」、「水里鵲橋」、「信義鄉農會梅子夢工廠」和「望鄉布農渡假部落」,很舒服地順遊到「蟬說:和社山林」。
【蟬說:和社山林 Chanshuo Forestville】
電話:(049)7005008
服務時間:9:30-21:00
地址:556 南投縣信義鄉同富村同和巷47號
入住:下午16:00後進房,早上11:00前退房
住宿需知:
(1) 為維持住宿品質及安全考量,全園區嚴禁炊煮、抽菸、酗酒喧嘩、嗑藥、賭博,並禁止攜帶寵物。
(2) 園區採取預約制,若臨時來訪,可能無房型或餐食提供,請一定要事先預約訂房喔!
(3) 盥洗熱水:16:00-00:00,6:00-9:00
蟬說官方Line@:https://maac.io/1JrSb
E-mail:forestville@goldenraintree.tw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hanShuoForestville
官網訂房:https://www.chanshuo.tw/forestville
95折優惠折扣碼:fvm6kv
疫情期間經常待在家中工作,真的好久沒出遊了!最近大多數人都打過疫苗,疫情也比較穩定,考量爸爸、媽媽都很喜歡親近大自然,決定這次中秋連假的家族旅遊走向山林,一方面避免群聚的風險,另一方面從森林之旅中補充能量。
「蟬說:和社山林」是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森林住宿空間,我們9/20(一)-21(二)家族旅遊選擇的是「蟬說:和社山林」的一泊二食方案,全家都很滿意包棟住宿的「森林木屋」和結合中、日、西飲食文化的美味「桌袱料理」,與自然共融的理念及純粹雅致的質感讓全家人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鄰近有「玉山國家公園」的多個步道,有豐富的天然植群、三十餘種闊葉樹林、針葉樹林和山櫻花等,很適合喜歡登山、健行和森林浴的朋友,人文景觀則有多個原住民部落,包括:布農族的望鄉部落、東埔部落、羅娜部落、豐丘部落、筆石部落...等及鄒族與布農族共同居住的久美部落,可體驗頗具原住民特色的風俗民情。
難得的悠閒假期,我們安排9/19(日)-20(一)在水里住宿,睡到自然醒再一路從水里鄉玩到信義,途經「苒冉蒔光」、「水里鵲橋」、「信義鄉農會梅子夢工廠」和「望鄉布農渡假部落」,很舒服地順遊到「蟬說:和社山林」。
2021年9月19日 星期日
[光合] 無限可能的童心,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4y7m3d,在空曠的沙坑,小福寶索性鞋子一脫作為玩沙工具,用沙子當飯、雜草當麵、石頭當肉,溜滑梯就是現成的廚房,邀請爸爸、媽媽點餐後精心烹調(切菜、炒菜、加調味料、盛盤⋯),最後端上做工繁複的咖哩飯和炒麵請我們吃。
參與孩子的遊戲時,都很驚嘆孩子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願長大後的我們也可以保有無限可能的童心。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4y7m3d,在空曠的沙坑,小福寶索性鞋子一脫作為玩沙工具,用沙子當飯、雜草當麵、石頭當肉,溜滑梯就是現成的廚房,邀請爸爸、媽媽點餐後精心烹調(切菜、炒菜、加調味料、盛盤⋯),最後端上做工繁複的咖哩飯和炒麵請我們吃。
參與孩子的遊戲時,都很驚嘆孩子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願長大後的我們也可以保有無限可能的童心。
2021年9月18日 星期六
[光合] 台語老厝,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中秋連假期間,意外在Airbnb訂到不到$500的三層樓透天老宅!
原本以為是每人$500,結果竟然是一整棟$500!真是太驚人了⋯而且房間佈置得很有文青的氣氛,小福寶興奮地在三層樓跑上跑下,童言童語地形容懸掛彩色燈串的房間像生日派對,我們也一一品味每個用心佈置的角落,一家人都好喜歡這個地方。
老闆林惇誠是有為的雲林返鄉青年,也是影音創作者,希望推廣台語文化和自己的家鄉,我們今晚住的這棟樓,曾有許多媒體採訪,也常辦理台語文化的相關活動。老闆和我們對話時,全程都用很優雅的台語腔調和用字,真的是文人雅士⋯
下午和小福寶在「他里霧微光草原聚落」闖關、看繪本和組裝模型,渡過慢活的美好下午。很感謝老闆用心的規劃讓我們認識斗南,好幸運能在中秋假期有這麼難忘的文化體驗,有興趣也可以關注「台語老厝 Tâi-gí tshù」的活動喔!
—
[9/18(六)]
14:00 小朋友玩具店
15:00 他里霧文化園區
16:00 台語老厝(雲林縣斗南鎮四維路111號)
18:00 斗六人文夜市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中秋連假期間,意外在Airbnb訂到不到$500的三層樓透天老宅!
原本以為是每人$500,結果竟然是一整棟$500!真是太驚人了⋯而且房間佈置得很有文青的氣氛,小福寶興奮地在三層樓跑上跑下,童言童語地形容懸掛彩色燈串的房間像生日派對,我們也一一品味每個用心佈置的角落,一家人都好喜歡這個地方。
老闆林惇誠是有為的雲林返鄉青年,也是影音創作者,希望推廣台語文化和自己的家鄉,我們今晚住的這棟樓,曾有許多媒體採訪,也常辦理台語文化的相關活動。老闆和我們對話時,全程都用很優雅的台語腔調和用字,真的是文人雅士⋯
下午和小福寶在「他里霧微光草原聚落」闖關、看繪本和組裝模型,渡過慢活的美好下午。很感謝老闆用心的規劃讓我們認識斗南,好幸運能在中秋假期有這麼難忘的文化體驗,有興趣也可以關注「台語老厝 Tâi-gí tshù」的活動喔!
—
[9/18(六)]
14:00 小朋友玩具店
15:00 他里霧文化園區
16:00 台語老厝(雲林縣斗南鎮四維路111號)
18:00 斗六人文夜市
[光合] 幸福的身教,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在動盪的時代感到幸福呢?」這是我一直很想與爸爸、媽媽們談談的主題,也回顧自己從青春期的激烈碰撞、職能治療內涵的學習與實踐到成為社區裡的親職教育工作者⋯多年來探索的心得。
9/15(三)早上,很榮幸能夠在西港圖書館分享近年全球教育都在探討的重要議題——「生活品質健檢工作坊——培養孩子的幸福力,從美好生活的身教開始」,從國際教育趨勢和Lifestyle Redesign的觀點,協助父母省思自己與孩子的生活型態現況,以及規劃培養親子幸福力的行動計畫。
在課程前,我們請學員分享一件讓自己感到幸福的事,大家紛紛開心地描述:孩子和自己撒嬌、與先生牽手散步、與親友談心⋯等與親密關係有關的內容,也有:品嚐美食、國內外旅遊⋯等休閒生活,話語裡幸福洋溢的畫面讓人心生嚮往,溫馨的感受彷彿讓所有人一起重溫這些美好的片刻。
然而,在這個動盪的年代,疫情大幅改變了全球人類的生活,世界各地的氣候劇烈變遷、政經秩序重組及自動化科技...等改變正在快速地發生,科技和都會型態的經濟發展環境,則讓下一代憂鬱的比率愈來愈高,孩子們面對的挑戰將比我們這個世代還要更難以想像。
「讓孩子擁有幸福的人生」成為很多父母終生努力的目標和近年各國教育熱烈探究的議題。究竟要給孩子什麼樣的裝備,才能體會到生命的價值及生活的意義?
素有WTO智庫之稱的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提出的「2030學習羅盤」,倡議未來10年全球教育應「以幸福(well-being)為最終目標」,指出我們培養孩子的知識、態度、技能、價值觀都應以協助孩子幸福為主要目的。
OECD 2030學習羅盤 https://www.oecd.org/education/2030-project/teaching-and-learning/learning/
而在世界各地,「幸福力教育」持續蓬勃發展中,像是:從2002年至今,美國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一堂課「正向心理學」,就是一群全球頂尖人才積極討論如何擁有快樂人生;教育改革的領導國「芬蘭」,在2021年的此時此刻正在課綱實行「用跨域力迎向美好生活」;台灣108課綱的核心精神「自發、互動、共好」也是類似概念,顯示「幸福力(well-being)」是近年國際的重點教育方向。
「幸福究竟是什麼?」在不同國家、文化、專業有許多不同角度的定義,不過目前歐美普遍認同的,主要是幸福的三個公式,包括:
(1) H=S+C+V H = Enduring Happiness 持久的快樂 S = Set Range 與生俱來的快樂幅度 C = Circumstances 現實環境及個人際遇 V = Voluntary Control 個人所能控制的範圍
(2) Felicidad = P+(5×E)+(3×N) Felicidad = 幸福指數 P = 性格、人生觀以及適應能力和耐力 E = 健康、財富和友誼的穩定程度 N = 自我評價、對生活的期望值、性情和欲望
(3) 幸福=效用/欲望
從幸福的三個公式,可以看到幸福的程度和我們面對環境的態度與經營生活的能力有關,較少的欲望也是關鍵的因素。也就是說,當我們選擇用正向的想法和行動來過生活,並有合理且較小的期待,我們會更容易感到幸福,若要簡要地下結論則是——「幸福其實是自己決定的。」
「那我們走在幸福的路上嗎?」這個問題的答案事實上很矛盾。
根據哈佛大學臨床精神病學團隊自1938年以來超過724人以上的大型「快樂」研究,幸福的人生與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密切關聯——有意義且活躍的社交活動可以促進身心健康、延緩大腦功能退化,更能產生幸福感;但在千禧世代的調查中,八成年輕人表示人生目標是「富有」,五成年輕人表示另個人生目標是「有名」。
在研究中,我們也發現父母對孩子訴說的期待是:「健康、平安、幸福」,但實際上讓孩子感受到的是:「才藝、成績、賺錢」。
這才驚覺原來我們以為的幸福途徑是一場美麗的誤會,不管是孩子、還是父母,對於追求幸福的認知和行動很常是不一致的。同時意味著,我們如果設定錯方向,孩子再怎麼努力都達不到幸福的人生⋯
在世代傳承中,孩子是透過父母認知到幸福生活的模樣,當我們快樂的過日子,孩子的鏡像神經元也在活化,對我們的情緒行為感同身受,並大量複製到意識和潛意識裡,重現在孩子的就學、就業、感情、婚姻、教養⋯等生活各個面向。
「我們的身教深刻影響了孩子未來的幸福。」
言至於此,我好奇地向聽眾提問:「你幸福嗎?」少數媽媽點點頭。
「你希望孩子和你過一樣的生活嗎?」不料幾乎全部的媽媽都猛搖頭。
我們邀請大家以SAMHSA Wellness Model評估自我生活滿意度,若以0-10分來評分,大多數媽媽的生活滿意度落在6-7分,少數人有最高分8分,感覺大家都認為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為了協助媽媽們具體想像活出幸福的樣貌與設定目標,我們發下白紙和彩色筆請大家描繪活在夢想中的樣貌。
「我想要和孩子一起親近大自然。」、「我好渴望到世界各地旅行。」、「我希望老公和我們可以有更多相處的時間。」⋯是大家普遍的想望。
其實媽媽的願望很單純,並不是大富大貴,而是有和諧的家庭關係和美好生活品質,就能獲得心靈上的滿足了。
接著我們盤點目前能想到自己的所有職能角色,大家注意到在結婚生子後,因為有姻親關係和新的生活圈,角色變得非常的多,要做到每一個都令自己和他人滿意很不容易。
在排序各種角色的重要性時,大家大多是把「媽媽」和「太太」放在前幾順位,但開始承擔上一代照顧責任的學員則是「女兒」。
「雖然我兒子經常抱怨我做不好,但我覺得身為母親,我已經給他我所能給的最好的了,我給自己滿分10分!」一位學員的由衷分享獲得大家一致的掌聲,也提醒媽媽們要時常肯定自己的付出。
在接續的小組討論中,我們對應的幸福感行動發想有:美食團購、全家出遊、重返職場⋯等,有一位學員提到親職能力的培養也很重要——「我認為幸福感的來源來自於學習教養,得到和孩子相處的方法,也療癒童年的自己。」有深度的覺察發人深省。
很恰巧的,即將到來的中秋節連假是一段大家都可以彈性經營生活的時間,於是我們請每個人輪流分享接下來一週的改變行動,作為今天的小結。
「我要懂得看見自己、孩子和老公的好。」、「我要認真學習親密關係與親子教養。」、「我要在中秋節的家族聚會中,好好經營幸福的家庭關係。」⋯從大家的結語中,可以感受到大家已經準備展開幸福生活的行動。
在每次辦理親職工作坊時,我都能從大家圓融的智慧和生命的歷練中學到不少,媽媽們相互作為彼此的教練和支持是很棒的氛圍!
「幸福是以終為始」,也是一種選擇、態度、能力、過程和結果,讓下一代的幸福就從我們開始吧!
--
【學員分享】讓你感到幸福的一件事...
- 早上和先生送完小孩上學,兩人一起在樹林裡漫步、談心。
- 睡前,兒子趴在我的胸口上直到睡著。
- 牽著孩子的手散步,孩子好奇地觀察路上的人事物,問許多有趣的問題,母子兩人一同找尋答案。
- 孩子抱著我說,愛你喔!
- 吃著美味的食物。
- 騎著車吹吹風,帶小小孩去品嚐台南各地美食。
- 上班中,孩子跟媽咪視訊說:媽媽妳快點回來!
- 疫情期間,每天早上起床有兒子做早餐給我吃,泡咖啡給我喝,一整個慢活的早晨,很開心。
- 當一歲孩子主動躺到我身上撒嬌時,有被愛的感覺,很幸福。
- 和先生騎著腳踏車載著兩個孩子漫遊在大街小巷或鄉間田野騎腳踏車。
- 回家當爸媽的孩子時。
- 和家人談心時。
- 帶著寶貝環島輕旅行,體驗關懷周遭人事物,品嚐在地美食,共同創作愛的親子存摺。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在動盪的時代感到幸福呢?」這是我一直很想與爸爸、媽媽們談談的主題,也回顧自己從青春期的激烈碰撞、職能治療內涵的學習與實踐到成為社區裡的親職教育工作者⋯多年來探索的心得。
9/15(三)早上,很榮幸能夠在西港圖書館分享近年全球教育都在探討的重要議題——「生活品質健檢工作坊——培養孩子的幸福力,從美好生活的身教開始」,從國際教育趨勢和Lifestyle Redesign的觀點,協助父母省思自己與孩子的生活型態現況,以及規劃培養親子幸福力的行動計畫。
在課程前,我們請學員分享一件讓自己感到幸福的事,大家紛紛開心地描述:孩子和自己撒嬌、與先生牽手散步、與親友談心⋯等與親密關係有關的內容,也有:品嚐美食、國內外旅遊⋯等休閒生活,話語裡幸福洋溢的畫面讓人心生嚮往,溫馨的感受彷彿讓所有人一起重溫這些美好的片刻。
然而,在這個動盪的年代,疫情大幅改變了全球人類的生活,世界各地的氣候劇烈變遷、政經秩序重組及自動化科技...等改變正在快速地發生,科技和都會型態的經濟發展環境,則讓下一代憂鬱的比率愈來愈高,孩子們面對的挑戰將比我們這個世代還要更難以想像。
「讓孩子擁有幸福的人生」成為很多父母終生努力的目標和近年各國教育熱烈探究的議題。究竟要給孩子什麼樣的裝備,才能體會到生命的價值及生活的意義?
素有WTO智庫之稱的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提出的「2030學習羅盤」,倡議未來10年全球教育應「以幸福(well-being)為最終目標」,指出我們培養孩子的知識、態度、技能、價值觀都應以協助孩子幸福為主要目的。
OECD 2030學習羅盤 https://www.oecd.org/education/2030-project/teaching-and-learning/learning/
而在世界各地,「幸福力教育」持續蓬勃發展中,像是:從2002年至今,美國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一堂課「正向心理學」,就是一群全球頂尖人才積極討論如何擁有快樂人生;教育改革的領導國「芬蘭」,在2021年的此時此刻正在課綱實行「用跨域力迎向美好生活」;台灣108課綱的核心精神「自發、互動、共好」也是類似概念,顯示「幸福力(well-being)」是近年國際的重點教育方向。
「幸福究竟是什麼?」在不同國家、文化、專業有許多不同角度的定義,不過目前歐美普遍認同的,主要是幸福的三個公式,包括:
(1) H=S+C+V H = Enduring Happiness 持久的快樂 S = Set Range 與生俱來的快樂幅度 C = Circumstances 現實環境及個人際遇 V = Voluntary Control 個人所能控制的範圍
(2) Felicidad = P+(5×E)+(3×N) Felicidad = 幸福指數 P = 性格、人生觀以及適應能力和耐力 E = 健康、財富和友誼的穩定程度 N = 自我評價、對生活的期望值、性情和欲望
(3) 幸福=效用/欲望
從幸福的三個公式,可以看到幸福的程度和我們面對環境的態度與經營生活的能力有關,較少的欲望也是關鍵的因素。也就是說,當我們選擇用正向的想法和行動來過生活,並有合理且較小的期待,我們會更容易感到幸福,若要簡要地下結論則是——「幸福其實是自己決定的。」
「那我們走在幸福的路上嗎?」這個問題的答案事實上很矛盾。
根據哈佛大學臨床精神病學團隊自1938年以來超過724人以上的大型「快樂」研究,幸福的人生與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密切關聯——有意義且活躍的社交活動可以促進身心健康、延緩大腦功能退化,更能產生幸福感;但在千禧世代的調查中,八成年輕人表示人生目標是「富有」,五成年輕人表示另個人生目標是「有名」。
在研究中,我們也發現父母對孩子訴說的期待是:「健康、平安、幸福」,但實際上讓孩子感受到的是:「才藝、成績、賺錢」。
這才驚覺原來我們以為的幸福途徑是一場美麗的誤會,不管是孩子、還是父母,對於追求幸福的認知和行動很常是不一致的。同時意味著,我們如果設定錯方向,孩子再怎麼努力都達不到幸福的人生⋯
在世代傳承中,孩子是透過父母認知到幸福生活的模樣,當我們快樂的過日子,孩子的鏡像神經元也在活化,對我們的情緒行為感同身受,並大量複製到意識和潛意識裡,重現在孩子的就學、就業、感情、婚姻、教養⋯等生活各個面向。
「我們的身教深刻影響了孩子未來的幸福。」
言至於此,我好奇地向聽眾提問:「你幸福嗎?」少數媽媽點點頭。
「你希望孩子和你過一樣的生活嗎?」不料幾乎全部的媽媽都猛搖頭。
我們邀請大家以SAMHSA Wellness Model評估自我生活滿意度,若以0-10分來評分,大多數媽媽的生活滿意度落在6-7分,少數人有最高分8分,感覺大家都認為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為了協助媽媽們具體想像活出幸福的樣貌與設定目標,我們發下白紙和彩色筆請大家描繪活在夢想中的樣貌。
「我想要和孩子一起親近大自然。」、「我好渴望到世界各地旅行。」、「我希望老公和我們可以有更多相處的時間。」⋯是大家普遍的想望。
其實媽媽的願望很單純,並不是大富大貴,而是有和諧的家庭關係和美好生活品質,就能獲得心靈上的滿足了。
接著我們盤點目前能想到自己的所有職能角色,大家注意到在結婚生子後,因為有姻親關係和新的生活圈,角色變得非常的多,要做到每一個都令自己和他人滿意很不容易。
在排序各種角色的重要性時,大家大多是把「媽媽」和「太太」放在前幾順位,但開始承擔上一代照顧責任的學員則是「女兒」。
「雖然我兒子經常抱怨我做不好,但我覺得身為母親,我已經給他我所能給的最好的了,我給自己滿分10分!」一位學員的由衷分享獲得大家一致的掌聲,也提醒媽媽們要時常肯定自己的付出。
在接續的小組討論中,我們對應的幸福感行動發想有:美食團購、全家出遊、重返職場⋯等,有一位學員提到親職能力的培養也很重要——「我認為幸福感的來源來自於學習教養,得到和孩子相處的方法,也療癒童年的自己。」有深度的覺察發人深省。
很恰巧的,即將到來的中秋節連假是一段大家都可以彈性經營生活的時間,於是我們請每個人輪流分享接下來一週的改變行動,作為今天的小結。
「我要懂得看見自己、孩子和老公的好。」、「我要認真學習親密關係與親子教養。」、「我要在中秋節的家族聚會中,好好經營幸福的家庭關係。」⋯從大家的結語中,可以感受到大家已經準備展開幸福生活的行動。
在每次辦理親職工作坊時,我都能從大家圓融的智慧和生命的歷練中學到不少,媽媽們相互作為彼此的教練和支持是很棒的氛圍!
「幸福是以終為始」,也是一種選擇、態度、能力、過程和結果,讓下一代的幸福就從我們開始吧!
--
【學員分享】讓你感到幸福的一件事...
- 早上和先生送完小孩上學,兩人一起在樹林裡漫步、談心。
- 睡前,兒子趴在我的胸口上直到睡著。
- 牽著孩子的手散步,孩子好奇地觀察路上的人事物,問許多有趣的問題,母子兩人一同找尋答案。
- 孩子抱著我說,愛你喔!
- 吃著美味的食物。
- 騎著車吹吹風,帶小小孩去品嚐台南各地美食。
- 上班中,孩子跟媽咪視訊說:媽媽妳快點回來!
- 疫情期間,每天早上起床有兒子做早餐給我吃,泡咖啡給我喝,一整個慢活的早晨,很開心。
- 當一歲孩子主動躺到我身上撒嬌時,有被愛的感覺,很幸福。
- 和先生騎著腳踏車載著兩個孩子漫遊在大街小巷或鄉間田野騎腳踏車。
- 回家當爸媽的孩子時。
- 和家人談心時。
- 帶著寶貝環島輕旅行,體驗關懷周遭人事物,品嚐在地美食,共同創作愛的親子存摺。
2021年9月15日 星期三
2021年9月8日 星期三
[光合] 天上的學校,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4y6m23d,小福寶今天放學回家,興奮地嘰哩呱啦分享了很多學校發生的趣事,接著認真地說:「媽媽,以前我只記得一半,但我最近想起來更多我還在天上的事了!」
無論是記憶或是幻想,我都覺得很有趣,於是鼓勵他說更多:「哇~真的啊?天上是怎麼樣的呢?」
小福寶鉅細彌遺地娓娓道來:「我以前在天上的時候也有學校,妳和爸爸在其他學校,我們都是比現在還小的小Baby,但是我們的樣子和現在不一樣,我們都長得一樣大,也都有自己的老師。」
「我們在天上很快樂,都在玩,天上比我們這裡更好玩哦!可是我不記得老師教我們什麼,這是太久以前的事情了。」
「我在天上的時候有很多玩具可以玩,還會抓周哦!我抓到彩色筆、印章和剪刀,妳抓到夾娃娃機,爸爸抓到變形金剛,他們說我們抓到的東西可能會是長大做的事。」
「我常常會把雲做成各種東西,像是:溜滑梯、盪鞦韆、鋼鐵人⋯雲軟軟的,如果塗上水泥就會變硬了,這樣就不容易壞,可以玩很久。」
「我和妳的教室比較近,爸爸比較遠,所以我比較常去找妳玩。我常常會找爸爸去妳的教室一起玩,我和妳的動作都很快,爸爸太慢了,我都跟他說:『快一點!不要拖拖拉拉的啦~』但爸爸還是很慢,我只好等他。」
「爸爸有時候會忘記妳也有教室,他以為只有我們兩個的教室,其實有三個教室,我都要提醒他。」
「妳在下來之前,因為知道我很喜歡夾娃娃機,把夾娃娃機送給我玩,我玩得很高興,但是也很想念妳。」
「我會下來當妳的寶寶,是因為我們在天上就是好朋友,我們很近。我要下來的時候,看到妳在這棟房子裡,就來妳的肚子裡了。」
小福寶生動的滔滔不絕聽來很奇幻,整個過程我大多是傾聽,偶爾順著他的描述問開放式問句,像是:「哦~那你在天上都做什麼啊?」「你、我和爸爸在天上是長什麼樣子呢?」讓他盡可能自由表達,避免我的立場影響他。大部份時候小福寶會直覺回覆他所知道的,少數時候會停下來沉思後說他想不起來。
旁聽的爸爸打趣地回應:「你什麼時候夢到的啊?」小福寶皺起眉頭:「是真的啦!不是我夢到的。」感覺真的煞有其事。
不管小福寶的描述是不是真實的,從他訴說的情節裡彷彿可以看到心中的投射:小福寶認為我們是對等的獨立個體,也有很好的友伴關係,小福寶和媽媽比較親近,認為自己是很有創造力、步調快的人⋯
小福寶分享的世界好有意思,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孩子提起關於天上的事呢?
—
其他關於天堂或胎內記憶的故事⋯
3y8m15d,胎內記憶
http://simplejellyfish.blogspot.com/2020/10/blog-post_27.html
2y10m1d,天堂的孩子
http://simplejellyfish.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_17.html
2y9m20d,在我還沒出生時就已經愛妳了
http://simplejellyfish.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_6.html
2y2m4d,媽媽,我在等妳長大
http://simplejellyfish.blogspot.com/2019/04/blog-post_19.html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4y6m23d,小福寶今天放學回家,興奮地嘰哩呱啦分享了很多學校發生的趣事,接著認真地說:「媽媽,以前我只記得一半,但我最近想起來更多我還在天上的事了!」
無論是記憶或是幻想,我都覺得很有趣,於是鼓勵他說更多:「哇~真的啊?天上是怎麼樣的呢?」
小福寶鉅細彌遺地娓娓道來:「我以前在天上的時候也有學校,妳和爸爸在其他學校,我們都是比現在還小的小Baby,但是我們的樣子和現在不一樣,我們都長得一樣大,也都有自己的老師。」
「我們在天上很快樂,都在玩,天上比我們這裡更好玩哦!可是我不記得老師教我們什麼,這是太久以前的事情了。」
「我在天上的時候有很多玩具可以玩,還會抓周哦!我抓到彩色筆、印章和剪刀,妳抓到夾娃娃機,爸爸抓到變形金剛,他們說我們抓到的東西可能會是長大做的事。」
「我常常會把雲做成各種東西,像是:溜滑梯、盪鞦韆、鋼鐵人⋯雲軟軟的,如果塗上水泥就會變硬了,這樣就不容易壞,可以玩很久。」
「我和妳的教室比較近,爸爸比較遠,所以我比較常去找妳玩。我常常會找爸爸去妳的教室一起玩,我和妳的動作都很快,爸爸太慢了,我都跟他說:『快一點!不要拖拖拉拉的啦~』但爸爸還是很慢,我只好等他。」
「爸爸有時候會忘記妳也有教室,他以為只有我們兩個的教室,其實有三個教室,我都要提醒他。」
「妳在下來之前,因為知道我很喜歡夾娃娃機,把夾娃娃機送給我玩,我玩得很高興,但是也很想念妳。」
「我會下來當妳的寶寶,是因為我們在天上就是好朋友,我們很近。我要下來的時候,看到妳在這棟房子裡,就來妳的肚子裡了。」
小福寶生動的滔滔不絕聽來很奇幻,整個過程我大多是傾聽,偶爾順著他的描述問開放式問句,像是:「哦~那你在天上都做什麼啊?」「你、我和爸爸在天上是長什麼樣子呢?」讓他盡可能自由表達,避免我的立場影響他。大部份時候小福寶會直覺回覆他所知道的,少數時候會停下來沉思後說他想不起來。
旁聽的爸爸打趣地回應:「你什麼時候夢到的啊?」小福寶皺起眉頭:「是真的啦!不是我夢到的。」感覺真的煞有其事。
不管小福寶的描述是不是真實的,從他訴說的情節裡彷彿可以看到心中的投射:小福寶認為我們是對等的獨立個體,也有很好的友伴關係,小福寶和媽媽比較親近,認為自己是很有創造力、步調快的人⋯
小福寶分享的世界好有意思,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孩子提起關於天上的事呢?
—
其他關於天堂或胎內記憶的故事⋯
3y8m15d,胎內記憶
http://simplejellyfish.blogspot.com/2020/10/blog-post_27.html
2y10m1d,天堂的孩子
http://simplejellyfish.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_17.html
2y9m20d,在我還沒出生時就已經愛妳了
http://simplejellyfish.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_6.html
2y2m4d,媽媽,我在等妳長大
http://simplejellyfish.blogspot.com/2019/04/blog-post_19.html
2021年9月1日 星期三
[光合] 雙和醫院分享Lifestyle Redesign,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今天很榮幸受邀到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精神科談「從美國USC Lifestyle Redesign——探討本土化生活型態介入知能與實務」,參與講座的精神科醫療人員約有60位,包括醫師、護理師、臨床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社工師和實習學生⋯等,令人相當期待與跨專業團隊激盪出的火花。
在簡單介紹Lifestyle Redesign的源流之後,為了協助大家更了解教學簡報(Didactic Presentation)、同儕分享(Peer Exchange)、直接體驗(Direct Experience)和個人探索(Personal Exploration)的治療模組結構,我們邀請所有成員參考SAMHSA Wellness Model進行自己的生活滿意度評分,並集體創作促進多巴胺、催產素、血清素和腦內啡分泌的個別化興趣活動,再相互分享個人經驗。
因為大家都是醫療人員,我們輕輕帶過衛教,著重實際體驗和實務應用,團隊成員平均生活滿意度都有7分以上,以過去接觸的醫療院所來說是很高的!在小組討論時,原本冷靜嚴肅的氣氛一下變得輕鬆熱絡起來,紛紛分享自己的生活近況和喜歡的活動。
有成員反映疫情對醫療工作和個人自由度衝擊很大,但很享受以專業幫助民眾的成就感,而隨機抽樣醫師喜歡的活動有:出國旅遊、打電動、睡覺⋯(和大學生的答案好像,真可愛。)從大家真誠的交流中,感覺團隊氛圍很好,相信平時提供給個案的也是溫暖的專業服務吧!
我們也談及不同領域的應用,像是:自費醫療服務、社區據點、員工協助方案、成人自閉症約會技巧、睡眠品質團體、壓力管理團體⋯等,一直到課後都討論得欲罷不能,有很多可能的行動計畫都等著我們去嘗試。
雖然是經常分享的議題,但每次和不同背景的聽眾交流時,總能產生許多新的想法!「Lifestyle Redesign感覺好有趣哦!應用層面很廣!」是今天收到最多的回饋,也是我很有同感的一句話,期待未來能夠和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提升大眾的生活品質!
本文同步刊載於:Facebook江婕瑋個人頁面
今天很榮幸受邀到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精神科談「從美國USC Lifestyle Redesign——探討本土化生活型態介入知能與實務」,參與講座的精神科醫療人員約有60位,包括醫師、護理師、臨床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社工師和實習學生⋯等,令人相當期待與跨專業團隊激盪出的火花。
在簡單介紹Lifestyle Redesign的源流之後,為了協助大家更了解教學簡報(Didactic Presentation)、同儕分享(Peer Exchange)、直接體驗(Direct Experience)和個人探索(Personal Exploration)的治療模組結構,我們邀請所有成員參考SAMHSA Wellness Model進行自己的生活滿意度評分,並集體創作促進多巴胺、催產素、血清素和腦內啡分泌的個別化興趣活動,再相互分享個人經驗。
因為大家都是醫療人員,我們輕輕帶過衛教,著重實際體驗和實務應用,團隊成員平均生活滿意度都有7分以上,以過去接觸的醫療院所來說是很高的!在小組討論時,原本冷靜嚴肅的氣氛一下變得輕鬆熱絡起來,紛紛分享自己的生活近況和喜歡的活動。
有成員反映疫情對醫療工作和個人自由度衝擊很大,但很享受以專業幫助民眾的成就感,而隨機抽樣醫師喜歡的活動有:出國旅遊、打電動、睡覺⋯(和大學生的答案好像,真可愛。)從大家真誠的交流中,感覺團隊氛圍很好,相信平時提供給個案的也是溫暖的專業服務吧!
我們也談及不同領域的應用,像是:自費醫療服務、社區據點、員工協助方案、成人自閉症約會技巧、睡眠品質團體、壓力管理團體⋯等,一直到課後都討論得欲罷不能,有很多可能的行動計畫都等著我們去嘗試。
雖然是經常分享的議題,但每次和不同背景的聽眾交流時,總能產生許多新的想法!「Lifestyle Redesign感覺好有趣哦!應用層面很廣!」是今天收到最多的回饋,也是我很有同感的一句話,期待未來能夠和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提升大眾的生活品質!
2021年8月23日 星期一
[漂流] 疫情期間出生的小孩智商較低?來詳細看看MedRxiv上的研究原文吧!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ptt 批踢踢實業坊-BabyMother 媽寶版
大家好,我是一位職能治療師,也是4歲男寶的媽媽。很謝謝版友對口罩與幼兒語言情緒相關研究整理文的鼓勵,在分享(詳見 https://reurl.cc/mLVzEG)之後,收到許多版友站內信和私訊詢問對近期這篇新聞的看法。
美研究:疫情期間出生的小孩智商較低 https://tw.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20210814/KIWBH3JSFNBOBHJPQB5CL2ZHHE/
據布朗大學研究報告,在疫情爆發前的10年之間,3個月至3歲大的幼兒平均智商約是100,但在疫情期間出生的孩子,平均智商降至78。出生於疫情期間的小孩,若家中家庭經濟條件較差,在智商測驗表現也更差。
相信這個聳動的新聞標題一定嚇到很多爸爸、媽媽,我看到的時候也忍不住立刻點進去細讀,這幾天陸續有許多親子社群高度轉載,想必是大家都非常關注孩子的認知發展。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篇令人矚目的研究原文: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Early Child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itial Findings in a Longitudinal Observational Study of Child Health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8.10.21261846v1.full-text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這篇研究內容是在MedRxiv上發表的預印本(Preprint),不是發表在正式期刊上的研究。意思是這個研究是團隊先放上來給各界提供意見,尚未經過同領域的專家審核,因此嚴格來說還不能在臨床上應用,也不應將其視為已確立的訊息在新聞上報導。所以在有更多臨床實證和專家審核前,可以暫且作為參考,還不是定論。
既然還不是正式發表的研究,為什麼大家會這麼重視它的結果呢?這個是第一個分析COVID-19疫情下嬰幼兒的認知發展研究,由美國頂尖的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團隊所進行,團隊成員資深又有公信力,所蒐集的樣本是2011年至2021年間的672名3個月至3歲的健康嬰幼兒,得到的數據算是大規模長期的發展評估結果。
看起來很嚴謹的研究設計,還是有一些正在討論的議題,相關領域專家多是針對統計和評估的準確度提出爭議,像是:
- 疫情前後評估的嬰幼兒數量僅有39位,可能會造成統計上的問題。
- 施測者戴口罩可能會影響嬰幼兒對指令的理解和配合度。
- 研究團隊的神經心理學家表示疫情期間的嬰幼兒和往年比起來,在評估時注意力更難集中。猜測是疫情時嬰幼兒大多時間都待在家,難得出門回診,看到陌生環境和陌生人是很新鮮的體驗。
最後一個因素,很多爸爸、媽媽應該和我一樣很有感,孩子許久沒出門,第一次來到陌生環境看見戴口罩的陌生人,這個陌生人還要求孩子短時間配合很多活動,孩子可能會因此表現出焦慮或是興奮等情緒,進而影響到評估結果,這也是孩子在醫療院所進行發展評估有些時候會低估的原因。而在疫情前後出生的嬰幼兒幾乎沒出門,施測者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建立關係,得到的評估結果不一定完全準確。
另外,這個研究因為所評估孩子的年齡在3個月到3歲,研究團隊使用的是可在0-68個月孩子身上施測的穆林早期學習量表(Mullen Scales of Early Learning,簡稱MSEL),不是大家所熟悉常用於智商評估的魏氏智力測驗(可施測2歲6個月至90歲的受試者),因此在新聞中提到的智商,事實上是MSEL的認知測驗分數,不等同於魏氏智力測驗所測得的IQ。
簡而言之,缺乏環境刺激和負面情緒對孩子的認知發展是確定有害的,疫情時的生活方式很有可能會影響嬰幼兒的認知功能表現,但實際上智商會下降這麼多嗎?在這篇研究正式發表和有更多臨床研究證實前,目前還不確定,也歡迎各專業領域的朋友對於這篇研究提供任何想法。
近兩年世界各國有非常多關於疫情期間親子情緒及孩子學習狀況的相關研究,有空再來整理給大家,希望能作為疫情期間教養的參考。無論如何,即便疫情期間父母與孩子長時間在家中,保持正向的情緒、盡量與孩子對話及互動與豐富多元的活動安排,對孩子的發展都是有好處的。在看到疫情對孩子發展有負面影響的新聞時,只要我們盡可能在生活中促進孩子的各領域學習,都不需要太擔心極端的狀況。
參考文獻
Deoni, S. C., Beauchemin, J., Volpe, A., Dâ Sa, V., & RESONANCE Consortium (2021).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Early Child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itial Findings in a Longitudinal Observational Study of Child Health. medRxiv : the preprint server for health sciences, 2021.08.10.21261846.
本文同步刊載於:ptt 批踢踢實業坊-BabyMother 媽寶版
大家好,我是一位職能治療師,也是4歲男寶的媽媽。很謝謝版友對口罩與幼兒語言情緒相關研究整理文的鼓勵,在分享(詳見 https://reurl.cc/mLVzEG)之後,收到許多版友站內信和私訊詢問對近期這篇新聞的看法。
美研究:疫情期間出生的小孩智商較低 https://tw.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20210814/KIWBH3JSFNBOBHJPQB5CL2ZHHE/
據布朗大學研究報告,在疫情爆發前的10年之間,3個月至3歲大的幼兒平均智商約是100,但在疫情期間出生的孩子,平均智商降至78。出生於疫情期間的小孩,若家中家庭經濟條件較差,在智商測驗表現也更差。
相信這個聳動的新聞標題一定嚇到很多爸爸、媽媽,我看到的時候也忍不住立刻點進去細讀,這幾天陸續有許多親子社群高度轉載,想必是大家都非常關注孩子的認知發展。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篇令人矚目的研究原文: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Early Child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itial Findings in a Longitudinal Observational Study of Child Health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8.10.21261846v1.full-text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這篇研究內容是在MedRxiv上發表的預印本(Preprint),不是發表在正式期刊上的研究。意思是這個研究是團隊先放上來給各界提供意見,尚未經過同領域的專家審核,因此嚴格來說還不能在臨床上應用,也不應將其視為已確立的訊息在新聞上報導。所以在有更多臨床實證和專家審核前,可以暫且作為參考,還不是定論。
既然還不是正式發表的研究,為什麼大家會這麼重視它的結果呢?這個是第一個分析COVID-19疫情下嬰幼兒的認知發展研究,由美國頂尖的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團隊所進行,團隊成員資深又有公信力,所蒐集的樣本是2011年至2021年間的672名3個月至3歲的健康嬰幼兒,得到的數據算是大規模長期的發展評估結果。
看起來很嚴謹的研究設計,還是有一些正在討論的議題,相關領域專家多是針對統計和評估的準確度提出爭議,像是:
- 疫情前後評估的嬰幼兒數量僅有39位,可能會造成統計上的問題。
- 施測者戴口罩可能會影響嬰幼兒對指令的理解和配合度。
- 研究團隊的神經心理學家表示疫情期間的嬰幼兒和往年比起來,在評估時注意力更難集中。猜測是疫情時嬰幼兒大多時間都待在家,難得出門回診,看到陌生環境和陌生人是很新鮮的體驗。
最後一個因素,很多爸爸、媽媽應該和我一樣很有感,孩子許久沒出門,第一次來到陌生環境看見戴口罩的陌生人,這個陌生人還要求孩子短時間配合很多活動,孩子可能會因此表現出焦慮或是興奮等情緒,進而影響到評估結果,這也是孩子在醫療院所進行發展評估有些時候會低估的原因。而在疫情前後出生的嬰幼兒幾乎沒出門,施測者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建立關係,得到的評估結果不一定完全準確。
另外,這個研究因為所評估孩子的年齡在3個月到3歲,研究團隊使用的是可在0-68個月孩子身上施測的穆林早期學習量表(Mullen Scales of Early Learning,簡稱MSEL),不是大家所熟悉常用於智商評估的魏氏智力測驗(可施測2歲6個月至90歲的受試者),因此在新聞中提到的智商,事實上是MSEL的認知測驗分數,不等同於魏氏智力測驗所測得的IQ。
簡而言之,缺乏環境刺激和負面情緒對孩子的認知發展是確定有害的,疫情時的生活方式很有可能會影響嬰幼兒的認知功能表現,但實際上智商會下降這麼多嗎?在這篇研究正式發表和有更多臨床研究證實前,目前還不確定,也歡迎各專業領域的朋友對於這篇研究提供任何想法。
近兩年世界各國有非常多關於疫情期間親子情緒及孩子學習狀況的相關研究,有空再來整理給大家,希望能作為疫情期間教養的參考。無論如何,即便疫情期間父母與孩子長時間在家中,保持正向的情緒、盡量與孩子對話及互動與豐富多元的活動安排,對孩子的發展都是有好處的。在看到疫情對孩子發展有負面影響的新聞時,只要我們盡可能在生活中促進孩子的各領域學習,都不需要太擔心極端的狀況。
參考文獻
Deoni, S. C., Beauchemin, J., Volpe, A., Dâ Sa, V., & RESONANCE Consortium (2021).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Early Child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itial Findings in a Longitudinal Observational Study of Child Health. medRxiv : the preprint server for health sciences, 2021.08.10.21261846.
2021年8月22日 星期日
[漂流] 後疫情時代,群眾長期戴口罩對孩子的語言、情緒、社交學習會有影響嗎?
文/江婕瑋 職能治療師
本文同步刊載於:ptt 批踢踢實業坊-BabyMother 媽寶版
我是一位職能治療師,也是4歲男孩的媽媽,由於從事早療工作,了解臉部表情對孩子的語言、情緒和社交能力發展影響很大,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上學時,師生都是戴著口罩的,讓我也很好奇口罩對孩子的影響,特別是語言和情緒等能力。
稍微整理了2020至2021年疫情後的相關研究,雖然因為時間較近,大多是樣本數不多的前導性研究,還有待更多的專家學者投入相關議題,但目前的資料對我們的育兒方式還是有參考價值。
近期的研究結果大致上都是老師和家長可以在互動時強調口語清晰度、表情、動作...等幫助孩子理解的資訊,不需要太擔心孩子的語言和人際社會能力,也不需要戴透明面罩。畢竟孩子在家看到的家人通常都沒戴口罩,短時間在公共場合看到戴口罩的群眾不會影響太多,況且其他國家因為宗教、文化或環境長年有蒙面或戴口罩的習慣,孩子也都正常發展,可以做為參考。
看完近期的研究結果覺得鬆了一口氣,如果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細節,可以看以下整理的相關內容喔!
疫情時期,孩子在學校和公共場合大部份時間都需要配戴口罩,出門也都是看到戴口罩的人,很多爸爸、媽媽開始會擔心孩子在生活中看不到臉的下半部,會不會對語言、情緒、社交的學習有影響呢?近年科學家也都在積極進行相關研究,以下簡單整理近期的研究結果提供大家參考:
3-5歲幼兒較難辨識出戴口罩者的情緒
遮住臉的下半部分已確知會降低人類交流、解讀和模仿表情的能力(Spitzer, 2020)。根據近期(2021年)義大利IIT團隊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期刊發表的研究結果上,比對3-5歲幼兒、6-8歲兒童和18-30歲成人辨識戴口罩者表情的能力,發現3-5歲的幼兒在看到戴口罩者時明顯有辨識情緒的困難,而6-8歲兒童和18-30歲成人的情緒辨識能力是沒有差異的(Gori et al., 2021)。
7-13歲兒童可準確辨識戴墨鏡者和戴口罩者的情緒
幼兒的情緒辨識會受限於口罩,學齡兒童則影響不大,美國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的研究團隊在2020年發表一項研究,觀察81位7至13歲的兒童在看到沒被遮蓋、戴墨鏡和戴口罩臉孔的情緒辨識狀況,發現雖然遮蓋臉部會增加一些難度,兒童還是能夠結合其他線索正確辨識情緒,推論口罩不太會顯著損害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交互動(Ruba & Pollak, 2020)。
戴透明面罩會干擾2歲幼兒的語音辨識
聽障人士和一般人都可以從透明面罩得到更多語音線索以促進溝通(Thibodeau et al., 2021; Atcherson et al., 2017),那麼你可能會好奇戴透明面罩,讓幼兒看到完整的臉部會有幫助嗎?
根據2021年新加坡國立大學發表的前導性研究,2歲幼兒在看到臉部沒被遮蓋和戴口罩的人說話時可以辨識其說出的熟悉單字,但看著戴透明面罩的人說話時反而辨識不出熟悉的單字!團隊推測可能是透明面罩的材質導致光線的反射和折射,干擾幼兒辨識說話者的嘴型(Singh et al., 2021)。
疫情前有蒙面習慣的國家兒童可順利發展
雖然近兩年疫情期間,群眾在公共場合長時間戴口罩和過去相較是不尋常的現象,但其實在世界各地的公共場合遮蓋臉部是很常見的。無論是空汙時戴口罩,或是伊斯蘭婦女穿著面紗,在這些社會中長大的兒童大多都能順利發展(Yeung et al., 2021)。
老師和家長可以強調語言和非語言訊息來幫助孩子學習
截至目前為止的研究結果顯示,3-5歲幼兒對於辨識戴口罩者的情緒較困難,而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大多都長時間在幼兒園學習,如果因為防疫需求導致師生都需要戴口罩,建議老師可以注重清晰的咬字(Yi et al., 2021),並做出明顯的語氣、表情、肢體動作⋯等變化,幫助幼兒解讀語言、情緒和社交訊息,透明口罩因為有光學失真的問題,不需要特別戴。在家時,爸爸、媽媽也可以把握脫下口罩的時間,引導孩子仔細觀察家人的臉部表情。
因此長期來看,爸媽不需要太擔心戴口罩對孩子語言、情緒、社交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嬰幼兒的大腦比成年人的更具可塑性,在後疫情時代孩子或許能夠比成年人更快地學會解讀戴口罩者所展現的臉部訊息。
參考文獻
Atcherson, S. R., Mendel, L. L., Baltimore, W. J., Patro, C., Lee, S., Pousson, M., & Spann, M. J. (2017). The Effect of Conventional and Transparent Surgical Masks on Speech Understanding in Individuals with and without Hearing Los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udiology, 28(1), 58–67.
Gori, M., Schiatti, L., & Amadeo, M. B. (2021). Masking Emotions: Face Masks Impair How We Read Emotion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669432.
Ruba, A. L., & Pollak, S. D. (2020). Children's emotion inferences from masked faces: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interactions during COVID-19. PloS one, 15(12), e0243708.
Singh, L., Tan, A., & Quinn, P. C. (2021). Infants recognize words spoken through opaque masks but not through clear masks. Developmental science, 10.1111/desc.13117.
Thibodeau, L. M., Thibodeau-Nielsen, R. B., Tran, C., & Jacob, R. (2021). Communicating During COVID-19: The Effect of Transparent Masks for Speech Recognition in Noise. Ear and hearing, 42(4), 772–781.
Yeung, H., Curtin, S., & Werker, J. (2021). Face-mask use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Reasons to worry? Retrieved 26 February 2021, from https://www.theglobeandmail.com/canada/article-face-mask-use-and-language-development-reasons-to-worry/
Yi, H., Pingsterhaus, A., & Song, W. (2021). Effects of Wearing Face Masks While Using Different Speaking Styles in Noise on Speech Intelligibility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682677.
本文同步刊載於:ptt 批踢踢實業坊-BabyMother 媽寶版
我是一位職能治療師,也是4歲男孩的媽媽,由於從事早療工作,了解臉部表情對孩子的語言、情緒和社交能力發展影響很大,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上學時,師生都是戴著口罩的,讓我也很好奇口罩對孩子的影響,特別是語言和情緒等能力。
稍微整理了2020至2021年疫情後的相關研究,雖然因為時間較近,大多是樣本數不多的前導性研究,還有待更多的專家學者投入相關議題,但目前的資料對我們的育兒方式還是有參考價值。
近期的研究結果大致上都是老師和家長可以在互動時強調口語清晰度、表情、動作...等幫助孩子理解的資訊,不需要太擔心孩子的語言和人際社會能力,也不需要戴透明面罩。畢竟孩子在家看到的家人通常都沒戴口罩,短時間在公共場合看到戴口罩的群眾不會影響太多,況且其他國家因為宗教、文化或環境長年有蒙面或戴口罩的習慣,孩子也都正常發展,可以做為參考。
看完近期的研究結果覺得鬆了一口氣,如果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細節,可以看以下整理的相關內容喔!
疫情時期,孩子在學校和公共場合大部份時間都需要配戴口罩,出門也都是看到戴口罩的人,很多爸爸、媽媽開始會擔心孩子在生活中看不到臉的下半部,會不會對語言、情緒、社交的學習有影響呢?近年科學家也都在積極進行相關研究,以下簡單整理近期的研究結果提供大家參考:
3-5歲幼兒較難辨識出戴口罩者的情緒
遮住臉的下半部分已確知會降低人類交流、解讀和模仿表情的能力(Spitzer, 2020)。根據近期(2021年)義大利IIT團隊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期刊發表的研究結果上,比對3-5歲幼兒、6-8歲兒童和18-30歲成人辨識戴口罩者表情的能力,發現3-5歲的幼兒在看到戴口罩者時明顯有辨識情緒的困難,而6-8歲兒童和18-30歲成人的情緒辨識能力是沒有差異的(Gori et al., 2021)。
7-13歲兒童可準確辨識戴墨鏡者和戴口罩者的情緒
幼兒的情緒辨識會受限於口罩,學齡兒童則影響不大,美國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的研究團隊在2020年發表一項研究,觀察81位7至13歲的兒童在看到沒被遮蓋、戴墨鏡和戴口罩臉孔的情緒辨識狀況,發現雖然遮蓋臉部會增加一些難度,兒童還是能夠結合其他線索正確辨識情緒,推論口罩不太會顯著損害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交互動(Ruba & Pollak, 2020)。
戴透明面罩會干擾2歲幼兒的語音辨識
聽障人士和一般人都可以從透明面罩得到更多語音線索以促進溝通(Thibodeau et al., 2021; Atcherson et al., 2017),那麼你可能會好奇戴透明面罩,讓幼兒看到完整的臉部會有幫助嗎?
根據2021年新加坡國立大學發表的前導性研究,2歲幼兒在看到臉部沒被遮蓋和戴口罩的人說話時可以辨識其說出的熟悉單字,但看著戴透明面罩的人說話時反而辨識不出熟悉的單字!團隊推測可能是透明面罩的材質導致光線的反射和折射,干擾幼兒辨識說話者的嘴型(Singh et al., 2021)。
疫情前有蒙面習慣的國家兒童可順利發展
雖然近兩年疫情期間,群眾在公共場合長時間戴口罩和過去相較是不尋常的現象,但其實在世界各地的公共場合遮蓋臉部是很常見的。無論是空汙時戴口罩,或是伊斯蘭婦女穿著面紗,在這些社會中長大的兒童大多都能順利發展(Yeung et al., 2021)。
老師和家長可以強調語言和非語言訊息來幫助孩子學習
截至目前為止的研究結果顯示,3-5歲幼兒對於辨識戴口罩者的情緒較困難,而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大多都長時間在幼兒園學習,如果因為防疫需求導致師生都需要戴口罩,建議老師可以注重清晰的咬字(Yi et al., 2021),並做出明顯的語氣、表情、肢體動作⋯等變化,幫助幼兒解讀語言、情緒和社交訊息,透明口罩因為有光學失真的問題,不需要特別戴。在家時,爸爸、媽媽也可以把握脫下口罩的時間,引導孩子仔細觀察家人的臉部表情。
因此長期來看,爸媽不需要太擔心戴口罩對孩子語言、情緒、社交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嬰幼兒的大腦比成年人的更具可塑性,在後疫情時代孩子或許能夠比成年人更快地學會解讀戴口罩者所展現的臉部訊息。
參考文獻
Atcherson, S. R., Mendel, L. L., Baltimore, W. J., Patro, C., Lee, S., Pousson, M., & Spann, M. J. (2017). The Effect of Conventional and Transparent Surgical Masks on Speech Understanding in Individuals with and without Hearing Los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udiology, 28(1), 58–67.
Gori, M., Schiatti, L., & Amadeo, M. B. (2021). Masking Emotions: Face Masks Impair How We Read Emotion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669432.
Ruba, A. L., & Pollak, S. D. (2020). Children's emotion inferences from masked faces: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interactions during COVID-19. PloS one, 15(12), e0243708.
Singh, L., Tan, A., & Quinn, P. C. (2021). Infants recognize words spoken through opaque masks but not through clear masks. Developmental science, 10.1111/desc.13117.
Thibodeau, L. M., Thibodeau-Nielsen, R. B., Tran, C., & Jacob, R. (2021). Communicating During COVID-19: The Effect of Transparent Masks for Speech Recognition in Noise. Ear and hearing, 42(4), 772–781.
Yeung, H., Curtin, S., & Werker, J. (2021). Face-mask use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Reasons to worry? Retrieved 26 February 2021, from https://www.theglobeandmail.com/canada/article-face-mask-use-and-language-development-reasons-to-worry/
Yi, H., Pingsterhaus, A., & Song, W. (2021). Effects of Wearing Face Masks While Using Different Speaking Styles in Noise on Speech Intelligibility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682677.
訂閱:
文章 (Atom)